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
近期,《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在北京发布。本期《对话》节目现场请到了两位城市的主政者,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蔡战胜与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同台,分享了两市在治理变革中的实践与思考,揭示了GDP万亿城市背后的发展逻辑。
从“被动响应”
到“主动赋能”
泉州与南通不约而同地展现了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谈及政府角色转变,蔡战胜市长表示:“泉州这几年坚持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建设有为政府,更好服务有效市场。”他在现场用“四个到”勾勒出泉州的服务理念:“不叫不到——政府部门不能随意干扰企业;随叫随到——一旦企业遇到困难,政府第一时间响应;服务周到——不仅是审批环节,更多是在企业增值深层次的拓展;说到做到——政策及时兑现,并邀请企业家定期评估”。
这种主动服务的理念在南通同样深入人心。张彤市长表示:“针对当下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政府还面临着一个变与不变。哪些是必须要改的,从被动要转为主动的。”她阐述了政府的主动作为:“从政策上变‘企业来找’为‘政府去送’;在审批上变为‘不见面审批’;在监管上从‘事后罚’转向‘事前解’;在服务上从‘拼政策’到‘优生态’。”
用“智能+”
为治理装上数字引擎
面对现代化治理要求,技术赋能成为关键抓手。
蔡战胜市长介绍了泉州的“政策找企平台”和“数字超市”。他介绍道:“平台收录了我们市县两级政府出台,包括国家出台的7000多条的政策和举措,与45万家企业的数据精准地匹配起来,应该给企业什么样相关的政策兑现,我们主动推送给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他表示:“中小企业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产业方面的数字化产品,解决了不会转、不知道怎么转、不敢转的问题。”
张彤市长表示:“我们当下正在围绕‘智改数转网联’,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转型。把这项技术用在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政策供给,目前应用场景的开发都在持续地迭代。”她介绍,目前正在着眼于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协同治理。我们现在做的所有工作,要更好承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我们和上海、苏州,积极地加强工作上的链接和互通,同时也打通了面向上海全域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远程建设。老百姓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上海、南通、苏州几地的事。
破“内卷”之困
固“法治”之基
在营商生态的营造上,两位市长侧重点各异。
关于“反内卷”,蔡战胜市长表示:“我们不能单纯地打价格战,而是怎么让企业走一条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道路。”他认为“专”和“新”两点很重要,他介绍泉州这几年做的一些探索:“我们做了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的集聚区,政府引导企业进园区。当这些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在这个细分领域里边集聚,他们形成上下游,互相支持。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同样要跟现在的技术变革不断地融合、赋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张彤市长强调:“这些年我们一直倾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出台了条例,还出台了关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她引用数据:“南通每天新增市场经营主体350个左右,每周有5个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开工,每个月规上企业增加200个以上。这些数字背后,一定是一个高质量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