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爆发式的发展为游戏产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不仅让场景搭建、剧情生成等创作环节实现智能化升级,更催生出虚拟偶像、数字藏品等新型IP形态。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侵权、虚拟道具交易的权属边界在哪......一系列新问题接踵而至,让原创IP的保护防线频频承压,知识产权保护的滞后性也逐渐凸显。11月8日,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聚力共治·赋能发展——原创IP保护与生态构建”召开,产学研政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寻AI时代游戏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化解决方案。

侵权技术化升级
2024年数据显示,上海市网络游戏产业销售收入高达1558亿元。“而游戏产业中,IP就是最核心的资产。”米哈游法务总监罗希在会上指出,当前的侵权形式已呈现“技术化、链路化、系统化”趋势,尤其是 AI 技术催生的各类侵权内容层出不穷,让传统维权手段面临巨大挑战。
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林智敏对此深有体会。他透露,“目前大量侵权内容利用AI批量生成”,而法律边界的模糊不清,已成为维权路上的主要梗阻。AI 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侵权门槛,更让侵权行为的规模和隐蔽性都显著提升。
政企探路共治
应对系统性风险,需要体系化解决方案。罗希认为,唯有通过政企协同,联手打击黑灰产,形成行业共治格局,才能破解IP难题。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徐汇区已率先探索政企联动机制,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建红介绍,去年由区知识产权局与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区内重点游戏企业及相关机构,成立了游戏产业版权保护联盟。今年进一步推出《商业秘密保护指南》,并于11月升级为正式管理规定,机制运行已初见成效。
在行业自律方面,波克城市总法律顾问王思佳表示,当前,游戏侵权已经呈现出系统化、产业化的态势,对抗这一趋势需要行业总体的协作。她强调应在行业内建立“侵权主体黑名单”共享机制,以汇集侵权线索、实现风险预警,从而提升行业整体应对系统化侵权的防御能力。
活动现场,“上海市网络游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共商机制”正式发布。作为全国首创的专项机制,其目标在于打通保护壁垒,推动知识产权治理由“单点突破”向“体系化治理”转型,为产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学界界定前沿难题
AI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是构建新保护体系的法理基础。围绕这一问题,学界带来了前沿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曹阳引入“认知外包”理论,重新诠释AI在创作中的角色。他强调,AI已超越工具属性,实现对人脑认知功能的部分替代,使得审美创造成为人机协作的产物。他认为,未来法律制度应有效激励此类“人机共生”创新模式。
针对“文生图”等主流AI创作模式是否构成美术作品的问题,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教务处副处长陈绍玲指出,多数国家普遍不将AI“文生图”视为美术表达,因其线条、色彩与结构未体现使用者创造性干预。他还强调,知识产权制度天然具有全球属性,我国相关立法需注重国际政策协同,以适配产业全球化发展需求。
大家一致认为,AI时代的IP保护,是一场持久战,唯有各方“协同共治”,不断更新治理工具与法律框架,才能最终赋能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