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业巨头,松下电器机电在中国市场持续深耕,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备受关注。11月5日,在第八届进博会上,广州日报记者对松下电器机电(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殷志明进行了专访,围绕公司在华发展战略、大湾区产业协同、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话。
广州日报:松下电器机电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和布局是怎样的?
殷志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占全球制造业的三分之一,也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一年机电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约200亿元人民币,其中约80%服务于本土市场,出口约占20%。电子材料因处于供应链上游,通用性较强,出口至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的比例约30%-40%。我们的战略定位很清晰,就是“在中国,为中国”,并进一步拓展至“在中国,为全球”。首先深耕中国市场,然后跟随出海客户拓展全球业务。
大湾区是我们布局的重镇,目前已在区内设有四个生产基地:广州电子材料工厂、江门电子部品工厂、珠海伺服马达工厂和深圳继电器工厂。这些工厂近年来都进行了大规模扩产,2023年9月,松下电子材料(广州)第四工厂投产;2021年江门工厂搬了新工厂,生产面积达到7万多平方米;珠海工厂在2020年完成扩产,当时伺服马达产能扩到了月产30万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大湾区制造业前景的信心和承诺。
广州日报:在大湾区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松下如何发挥在自动化与核心零部件方面的优势?
殷志明: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对手已从过去的日本企业、欧美企业转变为中国本土企业。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与服务的差异化。我们提出“QCDTS”理念,即质量(Quality)、成本(Cost)、交货(Delivery)、技术 (Technology)、服务(Service)五方面必须同步满足客户需求。例如,珠海工厂生产的伺服马达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领域,广州工厂生产的电子材料直接用于人工智能服务器PCB板。我们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与客户协同创新,紧跟中国产业升级步伐。
广州日报:在AI与绿色转型方面,松下在大湾区有哪些具体实践?
殷志明:绿色与AI是我们发展的两大战略方向。在绿色转型方面,我们在中国的10多家工厂已实现绿电使用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所有工厂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安装了太阳能板,部分工厂还配置了储能设备,这些措施能满足我们20%-30%的电力需求,其余通过购买绿电补充。
在产品层面,江门工厂的薄膜电容主要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和太阳能变频器,直接服务于绿色能源产业;珠海工厂的伺服马达通过提升制造效率,间接为绿色制造做出贡献。我们正在构建从产品到生产的全方位绿色体系。
在AI领域,我们有着深度布局。广州工厂的电子材料是AI服务器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我们围绕“算力+电力”构建了完整的产品矩阵。从CPU周围的电力供应开始,到整个服务器板卡,再到整个服务器机箱,直至整个数据中心的供电系统,我们都有相关产品覆盖。
广州日报:松下在大湾区是否加强了本地研发与创新投入?
殷志明:是的,我们非常注重本土研发能力的建设。根据产品特性和人才分布,我们在全国设置了多个研发中心。广州工厂拥有二三十人的材料研发团队,并且还在持续扩充;薄膜电容和继电器的研发由上海和江门两地协同完成,上海团队更贴近客户需求,江门团队更专注量产优化。
这种布局是基于各地的人才资源和产业特征考虑的。大湾区在消费电子和通信领域人才密集,供应链响应速度快;长三角则在汽车电子和电力、电气方面更具优势。我们充分利用各区域的特色,将研发中心设置在最适合的地方。例如,广州的研发团队主要专注于电子材料的前沿开发,这些材料直接服务于当地蓬勃发展的通信和AI产业。
广州日报:面向未来,松下在中国及大湾区有何发展规划?对政策环境有何期待?
殷志明:我们将继续坚持“扎根中国,面向全球”的战略。中国不仅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之一,更是创新最活跃、技术进步最快的基地。我们期待将在中国市场创新的技术反向输出到日本等其他市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中国客户的合作,伴随他们出海,拓展东南亚、美洲等市场。通过进博会等平台,我们每年都能接触到几十到数百家新客户,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业务机会。我们将持续加大在大湾区的投入,充分利用这里的工程师优势和供应链优势,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