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18个边境县(市、区)像一串珍珠,镶嵌在2981公里的边境线上。边境地区虽有绿水青山,却也面临着交通、教育、医疗以及人才资源短缺的难题。近几年,黑龙江省精准施策,深入开展“组团式援边行动”,通过选派挂职、公开招引等方式,推动一批批优秀干部人才扎根边疆、服务边疆,以人才振兴赋能产业振兴,筑牢稳边固边根基。
今年8月1日,一支由24名党政干部、教育医疗骨干、产业人才组成的援边工作队抵达伊春市嘉荫县。“这里昼夜温差大、土壤洁净,是发展绿色有机种植的宝地。”嘉荫县援边工作队队长洪峰说。这位来自省林业和草原局的专业干部,带领队员们钻山林、下农田,摸清生态资源“家底”,精准对接发展需求。
针对当地酿造高粱种植“产量低、易倒伏”的难题,工作队主动牵线省农科院克山分院高粱育种团队,展开一场技术攻坚战。洪峰陪着育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多次实地测产,反复分析气候适配性,成功筛选出克杂19、克杂23、克杂25三个“硬核品种”——不仅产量高、抗倒伏,更精准匹配嘉荫积温条件,彻底破解了困扰当地农户的种植难题。
援边工作队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搭建起“院县合作”桥梁,选派6名本地农技人员前往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省林科院伊春分院跟班学艺,提升专业能力;针对当地积温、土壤类型等区域特性,柔性引进省农科院大豆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传经送宝”,推广大垄密植化控技术;围绕文旅产业发展需求,采取“走出去学经验、请进来传妙招”的方式,培训200余名乡村旅游从业者。
地处乌苏里江西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边陲小城饶河,随着边境游的火热,受到越来越多南方游客的关注。
2024年8月,黑龙江省首届边境(界江界湖)旅游联盟大会在饶河召开,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西林子乡小南河村抓住机遇,将原有的旅游项目、餐饮服务、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如今的小南河村,柏油路面平整,农家院错落有致。
“我想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扎根在小南河,让当地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小南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徐聪说,作为全省“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的一员,徐聪的故事是黑龙江省连续5年“带编招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的一个生动缩影。
“村里发展旅游,不能只图热闹,关键要让村民增收致富。”针对村里“人气旺、消费弱”的痛点,徐聪提出创办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的思路。
起初,村民顾虑重重,以“没钱没经验”为由犹豫观望。“我每月有固定工资,你们放心干,赔了算我的!”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老董家牛肉蒸饺”“老王家八大碗”等特色餐馆陆续开张。如今,不仅经营户收入翻番,村集体经济也增收超9万元,一批又一批游客循着香味而来,为小南河村聚集起源源不断的人气。
乡村的蓬勃发展,也让“返乡潮”悄然兴起。本乡大学生董锦辞去外地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发展。“看着村里一天比一天好,我打心底里自豪,身边好多年轻人都愿意回来,为家乡发展出份力。”
同样地处边境的绥芬河市绥东村,曾面临村民人数少、资源体量小、产品附加值低的发展困境。村党支部立足实际,从发展设施农业入手,全力培育“小而精”的乡村特色产业。
受严寒天气影响,绥东村的冬天设施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别人能破解,我们也能行!”村党支部书记、返乡创业大学生曲向亮得知省内有日光取暖新技术,多次奔波外地考察学习,成功将这项“暖棚秘籍”引进村里。“以前大棚冬季烧燃料保温,成本高、效果差;现在靠日光取暖,无需二次加热,作物就能茁壮生长。”曲向亮说。
温度升上来,效益涨上去。在曲向亮的带领下,绥东村建成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花卉智慧农业基地和果蔬种植基地,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2021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23.86%,村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享受分红福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18个边境县(市、区)招录“万人计划”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1710名,分批选派173名省市直优秀年轻干部到边境县乡挂职,累计选派792名党政干部和教育、医疗、产业等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援边帮扶……在黑龙江这片富饶广袤的黑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干部人才带着技术、带着热情、带着担当扎根边疆,勇毅开拓、接续奋斗,让“稳边固边”的根基更牢固,让“兴边富民”的答卷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