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的沉浸式体验区,机械臂精准协作的演示、数据大屏实时流转、轻量化数字工具一键触发、一码诊断企业转型方案……这场将“发布会”搬进转型一线的特殊活动,让山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脉搏清晰可感。

11月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在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不仅展示了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坚实成效,更勾勒出“政策引领、平台支撑、生态赋能”的转型蓝图,为全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山东样板。
构建“点线面”协同转型格局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绝非单点突破的“独角戏”,而是系统推进的“交响乐”。
山东深谙其道,以顶层设计为纲,构建起省市县贯通、大中小企业兼顾的一体化工作体系。从《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的印发实施,到“评估诊断、场景培育、改造示范、普及提升”的全流程闭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转型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转变。
在实践路径上,山东创新打造“点线面”同步发力的转型格局。
“点上”培育标杆企业,49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8家“数字领航”企业脱颖而出,企业研发周期平均缩短35%、生产效率提升30%的亮眼数据,成为转型价值的最佳注脚;“线上”做强行业示范,“工赋百景”揭榜挂帅试点累计启动185个项目,在装备制造等15个重点行业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让转型经验可复制、可推广;“面上”打造区域样板,支持青岛等3市入围国家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济南等6市入围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入选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带动11个重点行业、3000余家中小企业深度转型。

筑牢“硬设施+软服务”支撑底座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与优质的服务生态。
山东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持续擦亮数字基建“金名片”,累计开通5G基站27万个,实现工业领域5G网络深度覆盖,济南、青岛跻身全国首批5G应用“扬帆之城”,为技术融合创新铺就高速通道。
在平台培育上,形成“6+40+328”的梯次发展体系,6家国家级“双跨”平台、40家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数量居全国首位,卡奥斯连续6年蝉联动态评价榜首、浪潮云洲居全国第四,省级以上平台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山东创新“前店后厂”服务模式,为转型难题提供精准解法。
“前店”化身转型“体检站”与“体验区”,通过“一企一档”“一码游”服务,让企业直观感知近100个行业场景的转型效果;“后厂”搭建方案“大超市”与供需“会客厅”,汇聚935家服务商、3000多套产品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制轻量化转型套餐。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的痛点。

破解转型“资金、技术、人才”瓶颈
要素保障的力度,决定转型推进的速度。山东多管齐下,构建起全方位的要素支撑体系。
财政资金精准发力,累计争取中央奖补资金4.93亿元,设立100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基金、2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带动全省实施设备更新投资1349亿元。
在技术与人才供给上,山东持续加码。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目前全省集聚人工智能骨干企业1124家,相关产业规模占全国9%左右。打造30个行业大模型、重点行业语料库20个、打造105个典型应用案例,截至目前,全省工业企业生产智能化产品和实现智能化生产的企业比例分别达18%、17.1%,均居全国首位;另一方面开展数字化转型普及提升培训,培育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供给,让中小企业转型“转得起、用得上、出效益”。截至目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 95.1%、深度转型率达47.8%;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89.9%、72.1%,全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

激活产业协同转型新动能
产业链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
山东深化 “总链长+链长+链主”工作机制,启动“‘链’上的数字力量”专项行动,推动数智技术沿产业链纵向渗透。支持链主企业搭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歌尔股份建设的可穿戴电子消费品供应链协同平台,预期订单交付及时率达95%;济宁天意机械的B2B商城带动企业库存周转率提高11%,产能提升17%。
针对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配套痛点,山东推动“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规模化应用,引导中小企业与链主企业实现标准统一、数据互通、质量互认。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累计标识解析量居全国首位,推动“5G+工业互联网”加速融合,在制造、能源等工业领域打造5G应用项目超2000个,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在今年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项目中,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借助“双千兆”虚拟专网,助力提升内河船舶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水平;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将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70%、数字化管理成本降低30%。
从政策设计到实践落地,从平台搭建到生态培育,山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路。这场转型不仅让“鲁造”品牌焕发新活力,更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转型生态。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行业大模型的持续培育,山东必将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持续领跑,为全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 “山东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