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中学生设计的科学实验装置整装待发,即将进入太空!它来自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的“空间飞行科学实验设计”项目,学生设计的科学实验装置将真正“上天”并执行在轨实验任务。
11月8日,第二十二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决赛启动仪式在上海市位育中学举行。大赛设置结构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航天设计师、工业设计师、机电工程师等七大工程领域13个竞赛项目,吸引了全市五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最终来自16个区的960支队伍、1600余名学生入围市级决赛。
“上天件”磁感应线演示实验装置由上海市市西中学金纬杰、卢奕凡、李昭博团队设计研发,将搭载卫星在太阳同步轨道上飞行1年,开展观测实验并将实验结果的影像资料传回地面站。
这项成果是大赛和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共同设计的航天设计师板块“空间飞行科学实验设计”项目,航天专家以学生设计的样机为基础,结合卫星搭载技术规范,与学生经过多轮打磨共同完善。本月,团队完成装置组装、地面测试及卫星安装,预计明年发射升空。
仪式上,来自徐汇区上海市位育中学的周泽芃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机翼升力模拟实验装置设计》,他制作了一个可搭载于卫星平台的微型化流体实验装置,期望实现无自然对流干扰等情况下机翼升阻力规律,深化对微重力基础流体力学现象的理解。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这两组项目都属于“航天设计师”板块,是紧跟国家登月计划、响应我国2030年前载人登月战略开展的创新项目。大赛以此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航天科技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同时给予他们亲身参与基于真实航天器的太空科学实验在轨飞行任务的机会,激发航天科创的探索热情。今年空间飞行项目还将持续选拔,在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指导下优秀项目有望再次升空。
面向真实需求,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大赛鼓励学生从真实社会问题出发,用工程技术回应城市发展新挑战。
在“建筑工程师——创意市集Pop-up科技智能展示台设计”项目中,学生们围绕“科技赋能、互动体验、可持续发展”主题,设计兼具科技感与实用性的智能展示空间。作品不仅体现创意与功能的结合,还注重环保材料应用和低碳理念,呼应国家“双碳”目标,展现了青少年对城市更新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学生陈依彤、潘心怡、潘张洋和郁浩然研发的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智运黄巾力士”,可完成自动巡线、颜色识别分拣和多站点精准卸货。该机器人采用高精度PID算法和创新的门杆结构,有效解决了卡球、断裂等问题;通过可拆卸设计、环保材料和数字孪生技术,机器人还能重复使用,从“比赛道具”升级为“可持续的物流伙伴”。
自2004年创办以来,大赛累计吸引近百万青少年参与,已成为上海青少年工程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对接真实工程场景、构建覆盖全市的赛事网络、推动教师研修与资源共享,大赛不断深化“教育—竞赛—创新”良性循环。同时,大赛强化与重点培养平台的联动机制——优秀获奖学生将有机会进入上海市青少年工程院接受进一步培养,系统完成工程通识、工程实践等核心课程的学习,并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考察与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持续提升工程素养。这一以大赛为起点的持续性培养,形成了工程人才成长的长链条支持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筑牢工程人才储备基础。
从校园创意到太空实验,从纸上构想到真实搭载,申城青少年正以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迈出探索星辰大海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