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被正式提出;10年后,2025年10月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如约而至。
当天,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嘉宾参会,其中作为中国科创力量的代表、年初火爆出圈的杭州“六小龙”(宇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游戏科学、深度求索)企业核心人物首次公开同框,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创新突破、全球共性挑战的应对之策等,“六小龙”以企业实践为切口共探AI发展,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鲜活的中国科创动能。
“开放”按下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键
开放协作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更是AI技术加速迭代的关键所在。
在“六小龙乌镇对话”(下称“对话”)上,深度求索资深研究员陈德里表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强调开放、合作和共赢。对此,我们也深表认同。我们在实践中长期坚持技术开源来推动技术普惠,在与社区的交流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有意义的反馈,这反过来也推动了我们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相信,这种技术开源带来的合作和共享是我们公司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核心优势。”
2024年末至2025年初,深度求索相继推出的DeepSeek-V3与DeepSeek-R1,构成了覆盖“通用场景+复杂决策”的双引擎架构,以其“高性能、强开放、低成本”的核心优势,让人工智能从“少数巨头的游戏”变为“全民参与的创新运动”。在AI发展初期,训练千亿参数模型需投入数亿美元算力成本,这让中小企业和开发者望而却步。深度求索DeepSeek通过开源彻底打破了这种壁垒。
同样将“开源”作为企业战略之一的群核科技,公司开源的高质量数据集InteriorGS和空间语言模型SpatialLM均登上全球最大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全球趋势榜前三。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晓煌在“对话”上回忆道:“2021年,群核科技正处在非常关键的分水岭。当时流量和用户增长很快,数据也积累得很快,公司开源了空间数据集,获得业界认可,为之后在空间智能领域的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配套品牌活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全方位展示灵活度的宇树科技机器人吸引了全场目光,而提及机器人的发展,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兴兴也认为离不开技术的开放与共创:“我们从2016年开始陆续做出了相对更加廉价、性能更好的机器人。后来的话,我们这些产品出售给了全球很多顶尖的实验室,包括一些高校、公司,然后大家共同在上面开发了很多软件,包括很多开源的一些AI算法,某种意义上机器人行业能在最近几年实现快速发展,最大的原因也在于全球共创。”
事实上,在本届“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670家中外企业与机构参展,全景呈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创新实践,“AI+”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博览会“未来工厂+AI”展区,浙江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徐羽贞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浙江省技创中心在去年组建了‘未来工厂推广中心’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与‘AI’技术搭建桥梁,实现AI赋能制造发展。目前,助力打造浙江省未来工厂93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989家。”
直面挑战:从AI到AGI
人工智能在加速渗透千行百业、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从专用智能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多重现实挑战。这些挑战既是技术迭代的“拦路虎”,也是全球科创力量需要协同破解的共性课题。
在“六小龙乌镇对话”中,陈德里直指当前AI的核心瓶颈:“如果我们只把目光聚焦在今天的AI,它肯定有很多瓶颈。举个例子,现在的AI并不具备像人那样稳定的、可跨领域泛化的智力。表现上,它能在一些非常复杂的领域表现卓越,却在一些人类认为很简单的任务上表现得离奇得差。”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训练完成后的AI参数固定,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后天持续学习实现自主迭代。
这意味着AI需要进一步演进,而当前AI的瓶颈本质上是距离AGI核心能力的差距。对此,陈德里提出,破解之道在于构建稳定可泛化的学习算法,通过多模态融合、具身智能等技术路径,让模型深度链接真实世界,实现终身学习与自主进化。而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是AGI的理想载体,其为通用智能提供了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最佳接口。
王兴兴从机器人领域出发提及:“在机器人领域,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模型结构,还是数据的规模都不太够用。因为现在每个厂家的机器人都不太一样,用不同厂家的机器去采集不同的数据,数据本身就不一样。并且,目前机器人去工作时,一些触觉、视觉,甚至摄像头应该装在手上、头上还是胸上全球都没有统一的共识。所以,目前的挑战我觉得在于具身智能本身的模型结构,包括应该怎么采集数据、采集多少数据、怎么训练,或者怎么获得更好的数据。DeepSeek的梦想是AGI,我觉得具身智能或者机器人领域的通用模型,某种意义上就是AGI,而且是最有可能达到我们想象中的AGI的效果。宇树科技也在探索,包括跟国内外的公司合作,共同推动在机器人领域的具身模型、多模态模型的探索。”
科技向善:AI发展的锚点
无论是AI技术的当下应用,还是AGI的未来演进,“为谁服务、如何造福人类”始终是核心命题。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科创企业以“科技向善”为价值锚点。
脑机接口领域面临860亿神经元信号解析、系统稳定性等核心技术障碍,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却从中找到清晰的突破方向。“从接触脑机接口开始,我们就明确技术要服务于特殊群体,这是我们坚持创新的初心。”韩璧丞表示。
目前,其研发的神经控制假肢已实现“意念”写字、弹琴等精细操作,助力截肢者恢复自然步态,技术更延伸至孤独症儿童辅助交流、失眠改善等场景。“未来我们还将推出通过神经调控实现体重管理的民用产品,让原本服务小众刚需的技术走向大众普惠。”他说。
面对AI可能带来的社会层面挑战,“让技术成为赋能者而非替代者”成为“六小龙对话”的共识。
陈德里预警:“AI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可能会替代部分重复性工作岗位,冲击现有社会秩序,这是全球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应对这一挑战的核心,是让AI成为人类的‘协作伙伴’,放大人类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这一观点在云深处科技公司的产品上得到充分印证。据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朱秋国介绍,公司的产品更多是聚焦行业应用,在电力巡检、应急消防等场景中打磨产品,解决实际问题。
而像云深处科技公司将人工智能成为赋能者的企业,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并不少见。
“矿山环境复杂,传统人力作业面临着极限考验,不仅效率低,还存在较高安全风险。这款矿山挖掘机器人实现了人机协作远程控制及半自动化作业突破,工人不需要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网易灵动相关工作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从“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技术盛宴到“六小龙”的深度对话,当前,中国科技生态正加速从云端迈向实体,与产业深度融合,并向破解产业痛点、创造真实社会价值的务实创新深水区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