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吴清成都德阳宜宾报道
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用先进工艺铸就青铜神树与面具,点燃了文明的星火;如今,巴山蜀水间,一股磅礴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涌动。
从潜入千米海下的油气计量“铁疙瘩”,到驱动氢能列车的“小方块”;从每分钟下线一台整车的智能工厂,到运算亿亿次的西部“最强大脑”……“十四五”期间,四川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战略,在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巍巍蜀山,见证沧桑巨变;滔滔长江,奔涌创新浪潮。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媒体参访团深入川内多家领军企业与科研机构,实地探访这片热土的工业进击与科技自强之路。记者所见所闻,勾勒出四川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的坚实足迹,其发展经验为中西部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向“新”而“变”,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四川不仅巩固传统优势,在“十四五”期间精准落子,推动产业体系向“新”升级、向“绿”转型,更以前瞻眼光和战略魄力,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在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被誉为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首个原点项目的新型研发机构正策动着颠覆性变革。成立于2024年4月的该中心,目标直指行业核心难题——赋予机器人像人一样的大脑、小脑和肢体。其发布的“贡嘎一号”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整机,是国内唯一、全球唯三的带“最强大脑”的机器人,实现了“成都造”人形机器人从0到1的突破。
“作为成都市人形机器人领域唯一的链主企业,我们正积极推动技术转化,串联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创新中心项目经理蔡宇扬对记者表示。这颗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创新火种”,致力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并重,为四川乃至中国的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已呈燎原之势。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氢能”)作为西部氢能领域的先行者,已全面掌握从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到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技术创新是东方氢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其产品与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发电、低空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氢”动力。
而在兴隆湖畔,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硅立方”静静矗立,这座西部首个国家超算中心,用三年时间便实现了“从零起步”跻身国家战略级信息基础设施行列的跨越。目前,成都超算中心已为19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累计完成超1.3亿个作业数,从宇宙线数据处理、地质灾害预警到气象预测,强大的算力正为四川乃至西部的高质量发展“算”出广阔未来。
视线转向宜宾,这座“长江首城”实现了从“一白一黑”到“一蓝一绿”的产业华丽转身。以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宜宾构建了从“基础原材料—电池电芯—新能源整车—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不仅自身实现碳中和,更带动8家川内供应链企业构建起“1+8”零碳产业群。而这也让宜宾动力电池产量占据全国16%以上、全球10%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动力电池之都”。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和光同程、英发睿能等企业产品出货量跻身全球前列,“乐眉宜”光伏产业集群入选四川省首批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
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杨炯总结道:“‘十四五’期间,我们抢抓机遇,加快推动产业拓展,白酒、动力电池、光伏等主导产业集聚成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我们实现了从‘化工围江’到‘绿色绕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历史性转变。”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贾利华道出了这场变革另一层深刻内涵。
锻“长”补“短”,“隐形冠军”撑起产业脊梁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一手锻长板,一手补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四川在装备制造、能源动力等优势领域持续深耕,同时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在“重装之都”德阳,国机重装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时底气十足:“我们创造了400余项中国首台(套),拥有一次性冶炼900吨级钢水、浇筑700吨级钢锭、制造500吨级铸钢件、制造400吨级锻钢件的装备制造能力……。”其自主研发了15层楼高、自身总重量达2.2万吨、最大压制力达10万吨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这台“钢铁巨无霸”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拥有世界最高等级模锻装备的国家。此外,德阳还创造了包括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F级50兆瓦重型燃机、26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内的多个“世界之最”“中国之首”。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德阳已累计攻克“卡脖子”技术552项,其中72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不远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这家近一甲子的老牌国企,正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焕发新生。在汽轮机叶片加工“黑灯产线”,燃气轮机核心部件高温透平叶片在无人车间历经50余道工序精准加工,100余个参数实时监控,变形量控制在0.03mm内,质量合格率达99%,人均效率提升650%。公司自主研发的G50重型燃机,成功推动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其首款15兆瓦纯氢燃气轮机(G15H)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氢能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大功率氢能应用方面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全国每消耗4度电,就有1度来自“德阳造”设备。
而在成都洋湃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一台明黄色的装置引人注目。“这个铁疙瘩』能扎进3000米海底,并精准搞定油气混相计量。”公司董事长陈继革的讲解自信从容。混相计量是长期存在的世界级技术难题,洋湃科技以国际领先的光量子和谐振测量技术为基石,十年磨一剑,手握数十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产品覆盖国内主要油气田并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像洋湃科技这样深耕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正在四川批量涌现。
在成都天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巨大的风电轴承环件诉说着“乘风而起”的故事。天马轴承不仅实现了大型海上风电主轴轴承的自主化,其偏变轴承新增装机市场占有率更是位居全球第一。
“没想到四川在细分领域有这样的‘隐形冠军’!”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周志懿在采访中感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都洋湃科技的尝试与探索正是生动实践。”
从特锐德川开电气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输配电百亿生态平台,到其车间外排队等候装货的大型货车,从荣创新能市场部总经理张明泽自豪地宣布“全国70%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都来自我们这里”,到康弘药业累计获得的246项授权发明专利及其原创生物药“朗沐”惠及超百万患者……这些企业在各自赛道上“补短板、锻长板”,共同构成了四川工业稳健而富有韧性的“集团军”。
聚“势”成“链”,创新生态厚植发展沃土
回顾“十四五”,四川工业与科技成就斐然。业内人士认为,“隐形冠军”的涌现与现代产业的勃兴,离不开四川精心培育和营造的优良创新生态。
首先是坚持前瞻布局,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四川敏锐捕捉到机器人、动力电池、光伏、氢能等产业的发展风口,通过顶层设计、精准招商,实现了相关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启示我们,必须放眼长远,敢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率先落子。
其次是坚持创新驱动,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从洋湃科技的核心技术突破,到国机重装的极限制造,再到东方氢能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这种对创新的执着与坚守,是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自立自强的根本。政府则通过搭建超算中心、创新中心等公共平台,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主体活力。
再次是坚持链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注重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宁德时代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在德阳形成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在宜宾围绕五粮液做强白酒产业“航母舰队”,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是“平台赋能”的体系化支撑。从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四川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到各企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构建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促进技术、人才、资本高效对接,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成为成果转化的“高速路”。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产教部负责人秦大方对记者表示,中心的核心使命就是搭建产业公共平台,创新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发展机制。
千河之省,潮平岸阔;天府之国,风正帆悬。展望“十五五”,四川工业与科技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基于“十四五”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构建的良好生态,四川有望在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持续突破,进一步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四川力量”。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链群融合为组织形态,以平台生态为支撑体系,以绿色低碳为价值导向的发展路径,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四川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