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变革的时代浪潮中,一场聚焦零碳未来的全球对话在上海拉开帷幕。11月8日,作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核心活动——2025(第六届)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暨(第四届)零碳城市论坛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能源转型新引擎共筑零碳新经济”为主题,汇聚全球政府机构、国际组织、领军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代表,共同描绘零碳发展新蓝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凝聚全球合力,共筑零碳未来
在外交部退休大使、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特邀专家李强民的主持下,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世界能源理事会秘书长安吉拉·威尔金森、巴西驻华大使高望等国际嘉宾,围绕全球治理与能源转型展开深度交流,一致认同国际合作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开幕致辞中强调,零碳城市建设需要建筑、交通、能源等多领域协同转型,并借助标准体系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他透露,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已达58.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蒋兆理指出,中国“双碳”治理正从顶层设计走向精准落地。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新增钢铁、水泥等行业逾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额突破514亿元,碳价引导作用日益凸显。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已提升至60%,风电、光伏提前达成2030年目标。
赞比亚发展署总干事阿尔伯特·哈尔万帕表示,赞比亚计划到2030年实现10000兆瓦电力装机,凭借丰富的矿产与可再生能源,期待与中国企业在清洁能源、储能等领域深化合作。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孙耀唯回顾了六年来《零碳中国倡议》的实施成果,涵盖标准体系建设、课题研究、示范项目落地及“一带一路”零碳合作。会上,能投专委会分别与赞比亚发展署、国际院士科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零碳国际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聚焦创新前沿,驱动零碳发展
在孙耀唯主持的主旨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围绕氢能、碳市场等议题分享了前沿观点。
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碳市场建设与绿色投资发展”发言中强调,“两办”文件为碳市场建设指明方向,碳市场与绿色投资相互促进,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撑。他提出夯实基础、拓展空间、丰富业态、优化生态四大方向,呼吁深化碳市场建设,壮大绿色投资力量。
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来武指出,零碳发展需超越工业化思维,依托数字化与生态化创新,构建以数据经济、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能源转型与电动出行,提出以“四网四流融合”推动能源、信息、交通与人文网络协同集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向海平表示,中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下一步应重点推动消费清洁低碳、供给多元安全、系统协同优化等方面,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通威股份光伏事业部总裁陈星宇指出,中国光伏已成为全球减碳核心力量,年减碳超10亿吨。面对贸易与消纳挑战,通威以源网荷储一体化和虚拟电厂为核心路径,力争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
内蒙古通辽市副市长白立柱介绍,该市正依托141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与低至0.36元/度的绿电优势,推动能源减碳、工业降碳等四大行动,建设蒙东零碳示范城市。
圆桌对话:破题产融结合,探索零碳路径
以“零碳产业的兴起与绿色投资”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由中国投资协会能投专委会副会长张杰主持。七位来自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的嘉宾共话零碳路径与投资机遇。
联合国工发组织投资促进办公室赵晓蕾指出,投资应聚焦“人”“效率”和“应用场景”,推动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发展。
沙特阿美战略投资部窦轩分享了公司在光伏、风电、工业降碳及碳市场等领域的系统性布局。
中金国际董事总经理姜雪涛从资本市场视角分析,指出除制造业外,重资产运营类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早期投资同样备受关注。
阿联酋阿布扎比第一银行邹江磊表示,银行坚定布局绿色融资,支持中阿绿色合作。
构建标准体系,引领零碳实践
大会发布了《零碳城市评价标准》《零碳港口评价标准》与《电力碳足迹评价通则》,标志着“零碳中国”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评审,今年共有12个项目入选“零碳中国”标准试点,涵盖零碳园区、工厂、港口、乡村和数据中心等多类场景,为零碳转型提供了全面实践参考。
同期发布的《零碳中国·零碳园区》蓝皮书,从顶层设计到评价认证,为区域与企业零碳转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本次大会通过政策解读、技术交流和项目对接,成功搭建了全球零碳产业高端合作平台,彰显了进博会在推动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开放姿态与全球伙伴携手,共推能源转型,共建零碳经济,共享绿色机遇,为落实《巴黎协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