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厦底层的咖啡厅,保险经纪人张瑞(化名)将一份利益演示表推到了客户面前。他手中的笔尖在不同年份的现金价值上圈画,伴随着低声的逻辑推演,试图在预定利率下调的背景下,为客户厘清一份长期承诺的价值。此时,正值保险业一年一度的“开门红”时期,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无数个咖啡厅、银行网点和保险门店中上演。
当前,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从2.5%降至2%及以下,看似微小的调整,却彻底改变了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倒逼险企重新设计产品收益结构,代理人也不得不升级“算账”能力。
与此同时,在保险业深度转型、A股重新触及4000点背景下,伴随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接连下调、代理人渠道式微,“开门红”这场保险业持续已久的狂欢正悄然转变;但不变的是险企对规模与价值的追求。
主力产品更迭
保险行业里,“开门红”从来不是简单的“新年促销”。从每年10月到次年2月,险企会集中推出高吸引力产品,业内流传的“一步先,步步先;开门红,全年红”,背后是“拿下开门红,就能完成全年30%保费目标”的现实逻辑。但2026年的“开门红”,产品阵营却迎来了十年未有的大洗牌。
11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包括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等在内,不少头部寿险公司已经推出2026年“开门红”产品,抢跑2026年“开门红”。
过往保险公司冲刺“开门红”会主推以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为主的储蓄型产品,这类产品收益固定,产品结构简单,保险代理人和客户都能轻松看懂。但从目前来看,2026年“开门红”以分红险为主的浮动收益型产品站上“C位”。尤其是头部险企,几乎是全力“押宝”分红险。如中国人寿“开门红”主推的是养老年金分红险+万能账户组合产品;平安人寿推出了平安御享金越(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和平安御享金越年金保险(分红型)。
政策端的引导性同样明确,保险业新“国十条”将浮动收益型产品列为转型方向,而2025年三季度1.99%的预定利率研究值,进一步封死了传统高收益产品的回归可能。分红险的“保证+浮动”结构,是平衡利差损风险与客户需求的最优解。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在预定利率持续下调背景下,分红险凭借“保证+浮动”双重收益结构,既能缓解利差损风险,又能满足客户对长期稳健回报的期待,契合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的市场需求。
不过,个险渠道没有优势的中小险企,并没有选择“All in”分红险。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的人身险产品信息库显示,近期上新的人身类保险产品中,两全保险、不带有分红属性的传统年金险也占据了一定比例,且备案险企主要为中小险企。
这种差异化选择的背后是现实的成本考量和渠道博弈。精算视觉创始人牟剑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成本上来看,目前预定利率1.75%、演示利率3.5%—3.9%的分红险,如果按照100%的红利实现率来计算,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可能在3%左右,相较于传统险的2%,确实成本更高,对客户利益更好,但对公司而言投资压力更大。
从渠道角度,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认为,部分头部险企将分红险作为“开门红”主力,主要因为其个险渠道实力强劲,能有效推动复杂分红险产品的销售。中小险企更多上新传统两全保险等普通型产品,这是由于它们多依赖银保渠道,中小险企网点少、议价能力弱,只能优先满足银行对普通型产品的诉求,以维持渠道合作。
“同时,分红险预定利率较低,刚性成本小,可减轻利差损压力,而且能满足客户中长期资产配置与抵御通胀需求,头部险企也有更强的投资能力来支撑分红险潜在的分红收益。”林先平补充表示。
渠道变迁
宏观的战略转型,最终需要落在微观的每一张保单销售上。对于身处一线的保险代理人而言,2026年的“开门红”,感受最为真切的是一个“难”字。
“2026年‘开门红’比往年要难很多,感觉很难完成。”家住北京的某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李娜(化名)坦言,往年“开门红”,主推增额终身寿险,客户一看现金价值表就懂了,每年能拿多少、什么时候能退保,数字都明明白白。现在推分红险,得跟客户解释清楚什么是保证利益、什么是分红利益,分红怎么来、有没有不确定性,光演示表就要讲半小时。
客户要么已经在利率下调前投保,要么对分红险的不确定性心存顾虑,沟通成本翻倍,成交率却下降了不少,这是很多保险代理人的共识。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业“开门红”整体压力较大,核心难点可能集中于两方面:其一,在经济下行压力与资本市场走高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占用大量流动资金的高保费保险产品,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确实有所降低,此前的多轮停售更是透支了需求。其二,面对分红险等结构更复杂的金融产品,部分销售人员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清晰、准确、透彻地向客户解释产品的收益机制与潜在风险,导致销售难度增加。
个险渠道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预计将维持低迷态势。而银保渠道则在头部险企的资源加持下,成为“开门红”绝对主力。
近期,上市险企发布的三季报数据显示,多家公司银保新单保费高歌猛进,成为拉动新业务价值上涨的主要动力。
按照此前的印象,分红险属于代理人渠道的主打产品,因为这类产品需要详细讲解和客户关系基础。然而,近期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各大银行网点发现,浮动收益产品也越来越多走上了银行货架。
对于这种变化,业内人士提到,原因在于银行拥有庞大客户基础和广泛网点,能快速触达客户,且客户对银行信任度高,便于推广保险产品。
牟剑群预测,2026年“开门红”银保渠道将成为重点,这是因为银行客源丰富,又受客户信任,因此成交效率比较高。
如何重新定义“开门红”
尽管产品收益计算逻辑、渠道竞争格局发生巨变,但支撑“开门红”的核心逻辑始终未变:险企为完成年度业绩、稳定团队,必须抓住“开门红”窗口期;居民在低利率时代,对长期保障、资产保值的需求,仍需要通过保险产品来满足。
面对已然改变的市场,如何赋予“开门红”新的生命力,成为所有险企必须思考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产品+服务”的深度融合,正被视为破局的关键。江瀚认为,“产品+服务”融合已成为头部险企提升“开门红”产品竞争力的核心策略,尤其在养老、健康等高频刚需场景中,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养老社区、健康管理等服务,不仅增强了客户黏性,也显著提升了保单的长期价值和差异化优势。
江瀚进一步分析,该模式之所以有望成为行业标配,源于客户需求的根本转变,从单一风险保障转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的背景下,保险产品若缺乏配套服务支撑,难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服务嵌入也有助于拉长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改善退保率和续期率,对保险公司长期盈利能力构成正向支撑。
除了服务赋能,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对“开门红”本质的反思。过去那种依靠“人海战术”、短期激励、炒作停售的粗放式营销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的“开门红”,或许将更加强调客户需求的深度挖掘。
北京商报记者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