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险公司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56家险企(包括财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披露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和风险综合评级,其中有4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1家险企成功“摘帽”。
根据监管规定,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包括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3个指标。保险公司须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三项指标,才能被认定为偿付能力达标。其中,风险综合评级由监管部门评定,险企在每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需按要求披露最近两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
具体来看,在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84家财险公司中,29家风险综合评级在A类及以上。其中,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等6家险企达到A类最高级别的AAA级。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的险企共有52家。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亚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华农险”)3家险企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偿付能力“亮红灯”。
在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72家人身险公司中,31家风险综合评级在A类及以上。其中,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8家险企达到A类最高级别的AAA级。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的险企共有40家。华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汇人寿”)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偿付能力不达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偿付能力“亮红灯”的4家险企在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均已达标。
从原因来看,偿付能力“亮红灯”的险企主要是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风险。
例如,安华农险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2025年一季度及2025年二季度法人机构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结果均为C类,主要原因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风险。华汇人寿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也显示,因公司治理相关问题整改工作尚未完成,监管部门于2022年一季度将该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由B类变为C类。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介绍,在公司治理方面,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运作不规范、董监高履职存在瑕疵、关联交易占比高或披露不全等问题在未达标险企中较为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三季度,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财险”)实现了成功“摘帽”,其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由C类升至B类。
华安财险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自2024年以来,该公司成立了扭亏增盈与风险化解工作组,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压实各级管理责任。具体举措包括合理制定经营目标、强化过程纠偏与考核引导,优化业务结构以增强承保盈利能力,实施分支机构“一司一策”推动差异化发展,提升投资风控能力并安全、稳健、审慎开展资金运用,有序整改监管指出的问题,逐条化解存量风险,有效遏制了经营下滑趋势。
展望未来,对于险企如何多举措补充资本,提升自身偿付能力水平,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表示,险企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资本补充债券等债务性工具补充资本,或通过股东增资、发行优先股等股权性工具直接进行资本补充,或者通过资产证券化、保险连接证券等新型工具间接补充资本。对于中小险企而言,除常规方式外,探索特色化的资本补充路径将是其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