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
近日,小鹏研发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在小鹏科技日亮相后,迅速登上舆论风口——有人惊叹该机器人高度拟人的步态与动作,也有人质疑其“内部藏人”“营销作秀”。在此背景下,小鹏创始人何小鹏以直播方式公开拆解机器人结构,现场展示金属骨架与液压执行机构,有效回应网络质疑。
笔者认为,公众对IRON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认可”。IRON的表现之所以遭到质疑,恰恰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认知边界。从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来看,每一次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技术突破,都伴随着社会认知摩擦。人形机器人尤甚,其动作日益逼真易引发公众对技术方面的质疑,商业潜力被热议时又会抬升市场的预期。在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普遍停留在展示阶段,尚未摆脱“视频演示优于真实能力”的技术印象。此时,中国企业率先迈出落地步伐,难免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社会各界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有深层次原因。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处在智能化升级关键期,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庞大的场景需求,在供应链效率、制造精度与成本控制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从国际对标看,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企业仍在寻求成本、稳定性与场景路径突破,而中国企业利用汽车产业高度成熟的工程体系进行技术复用,有望缩短商用落地周期,实现“弯道超车”。例如,小鹏选择以汽车产业技术为基础,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IRON较海外同类产品更具规模化潜力。
从互联网到新能源汽车,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中国创新力量一次次面对质疑与挑战,也一次次以技术兑现回应世界。当下人形机器人面临的部分质疑,不过是新技术进入大众视野时必须跨越的舆论考验。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一家科技企业的价值,不应止于其成果“是否惊艳”,更应审视“能否落地”;对于企业而言,当技术超越公众想象,信任机制建设同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对于产业而言,要警惕短期喧哗遮蔽长期投入,把趋势判断建立在可见的工程能力和稳健的商业模型之上。
在笔者看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争议中不断向前,需要企业持续坚持研发投入,需要资本保持理性引导,更需要社会给予理解与耐心,对于今天的争论和质疑,可以看作是产业迈向成熟前必经的一次集体想象力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