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作为全球瞩目的高水平开放平台,正日益成为创新医疗器械进入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和“示范窗口”。依托“先行先试”等创新政策,一批全球前沿的医疗科技得以加速从展台上的“展品”转化为可及的“商品”,不仅缩短了创新产品在中国的上市时间,更让广大中国患者能够同步享受到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打通创新医疗器械落地“最后一公里”
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正在通过多种政策路径加速释放。其中,“港澳药械通”政策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先行先试”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应用,构成了创新医疗器械在华加速落地的双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政策为国际创新药械打开了便捷之门。在第八届进博会上,记者了解到,碧迪医疗成功将PleurX隧道式长期留置引流系统引入大湾区,并与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华润广东医药合作,实现了该产品在内地的临床先行先试。
无独有偶,泰尔茂公司的Thoraflex Hybrid四分支人工血管带支架也借助同一政策,率先在大湾区的医疗机构应用,让国内血管疾病患者得以提前受益。同样通过“港澳药械通”加速落地的,还有波士顿科学的TheraSphere钇90玻璃微球系统,它作为全国首个在大湾区获批的“放射性”相关肿瘤治疗产品,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精准治疗选择。
在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先行先试”与“真实世界研究”相结合的审评审批模式,为创新产品上市铺设了“高速路”。波士顿科学的瑞梦(Rezūm)热蒸汽治疗系统在2020年进博会首次亮相后仅一个月,就在乐城完成了国内首例手术。随后,利用在乐城积累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该产品于2022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注册时间较常规路径大幅提前了两年半,成功实现了从“展品”到“商品”的华丽转身。
截至2025年9月,瑞梦系统已成功治疗超1万名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其中包括百岁高龄老人,极大地提升了中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
泰尔茂国产膜肺落户广州中山三院
进博会的“加速度”不仅体现在审批环节,也体现在供应链的优化上。通过推动本土化生产与研发布局,跨国企业有效降低了创新产品的成本和供应周期,使其能更快、更广地惠及中国患者。
泰尔茂国产膜肺设备已成功实现本土化生产。此举不仅显著降低了临床使用成本,更大幅缩短了供应链周期,有效保障了这一关键生命支持设备在急重症救治中的及时性与可及性。11月6日,随着泰尔茂与广州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第八届进博会上完成签约,该设备已正式投入临床使用,为患者带来福音。

碧迪医疗则通过持续加码在华投资,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流通的纵深本土生态网络。其在长三角地区的完整产业生态链,以及即将落成的天津“北方创新中心”,都将持续强化其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响应和协同创新能力。
据悉,碧迪医疗深度参与张江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平台建设,与孵化器、初创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了“从需求洞察到场景验证”的联动模型。这种开放式合作网络,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高效整合,推动了原创性成果的涌现。这种由进博会催生的深度合作,正使得跨国企业的角色从单一的产品提供者,升级为整个行业生态的推动者和连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