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高质量数据集被称为工业的“新型燃料”,贯穿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全流程,驱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京东“超级供应链”以其全链路、端到端的赋能能力,正在成为点燃这台新引擎的核心火花塞。
从需求到履约的效率革新
智能机械臂精准操作,储能电站静默运行……在德力西电气安徽芜湖零碳园区,一场工业供应链的数字化变革正悄然进行。
记者近日在园区看到,屋顶的光伏板阵列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为生产线注入绿色能量,自动化率高达97%的生产线每1.7秒就能下线一个产品,而仓储区的“无码入仓”系统则让商品流转效率倍增。
在这里,京东工业的“太璞”数智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了从需求匹配到产品交付的全链路数字化。在寻源环节,双方创新实现的“万仓合一”,确保每次订单都能从距离客户最近的仓库发货。在物流交付环节,京东工业的智能决策系统K2扮演物流调度“神经中枢”的角色,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及算法评估成本、库存地点及供货量、配送时间、物流服务等变量,实现智能定商定仓、定时效、定承运及定末端资源。
德力西电气与京东工业的合作还实现了生产系统的深度打通。当客户采购需要定制产品(如变压器、稳压器等)时,订单数据会直接传输至德力西电气工厂,由MES系统安排生产计划,最快可在下单后几分钟内启动生产。
2025年,双方进一步推动中心仓品类拓展与扩容,探索“无码入仓”新型入仓方式。这一创新使入仓商品同比增长4倍,紧急订单履约率提升至98%,有效解决了工业品采购“时效慢、易错发”的痛点。
标准化打通供应链“语言壁垒”
长期以来,品类繁杂与参数不统一,是制约工业品行业效率的“顽疾”。以低压电气、测试仪器等领域为例,同一类产品可能存在数十种参数表述方式,供需双方常因“语言混乱”增加沟通成本,甚至错失合作机会。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京东工业与德力西电气围绕商品标准的建设展开了深度合作,首次将墨卡托标准商品库应用于低压电气领域。据悉,这一标准商品库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叠加各品类头部品牌商的专家经验,形成一套统一商品参数体系。目前,双方已共同完成覆盖德力西电气228个类目、500多个产品系的5.7万条商品数据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带来的效率提升立竿见影。“以前采购选产品,得在成千上万的型号里反复比对。现在打开京东工业的标准化平台,输入几个关键参数,优选方案就弹了出来,效率直接翻倍。”德力西电气供应链副总裁孙广青表示。
全球测试测量领导企业福禄克中国的实践同样具有代表性。在接入京东工业的墨卡托标准商品库后,福禄克中国也完成了旗下仪器仪表产品的参数统一梳理。如今,客户通过京东工业采购平台下单时,只需输入“精度等级0.05级、测量范围0-500V”等关键参数,系统即可自动匹配对应型号,实现“一秒找货”。这种标准化改造,不仅将福禄克中国的采购沟通成本降低40%,还帮助其通过京东工业“一品通多端”模式,覆盖更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客户。
京东工业平台业务负责人称,标准化的参数体系使采购沟通成本降低40%以上,以往需要10天完成的沟通工作,现在仅需6天即可解决。
激活产业带与中小企业活力
产业升级不仅需要龙头企业引领,更需带动产业带工厂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京东工业通过“全托管”服务与资源开放,为产业链薄弱环节注入动能,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过去,永康、温州、佛山等五金产业带的源头工厂,虽具备制造优势,却因缺乏营销运营能力,难以打开线上市场。京东工业推出的“全托管”模式,让工厂只需专注生产,店铺运营、流量投放、物流履约等环节均由京东工业专业团队负责。某泵企通过该模式,无需组建线上运营团队,仅1年时间销售额就实现翻番;上锐工业则借助京东五金城紧固件定制平台,将定制化产品交付周期缩短50%,同时通过京东工业的中小企业客户网络,精准匹配采购需求,获客成本降低40%。
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京东工业还提供“陪跑”服务: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分享行业数据与运营策略,帮助中小企业优化店铺运营;开放工品汇、五金城等渠道资源,降低中小企业入驻门槛。2025年,京东工业进一步聚焦激光雕刻机、工业无人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扩充品类丰富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专业采购选择。此外,京东工业与永创智能、上锐工业等企业合作,推动“以销定产”模式落地,通过海量采购数据指导生产,帮助企业减少库存积压,资金周转率提升25%。
京东工业平台业务负责人表示,“超级供应链”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与技术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数据多流动、商品少跑动”,未来将持续深化与产业链各方的合作,推动工业领域从“效率提升”向“价值重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