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界面新闻从产业链独家获悉,中国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于11月中下旬首飞。
在此之前,国内尚未有一款可回收火箭完成过发射任务。朱雀三号有望成为我国第一款投入运营的可回收运载火箭。
目前,朱雀三号已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近日首飞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级回收开展各项准备。界面新闻还了解到,11月中旬,“朱雀二号”还会执行发射任务。
朱雀三号是全球首款全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不锈钢+甲烷”的组合更注重复用寿命和未来可扩展性,这一设计与SpaceX的“星舰”在技术路线相近。而从发射成本上,朱雀三号与猎鹰9号对标,其目标是将成本降至每公斤20000元以内,基本与猎鹰9号(约为3000美元/公斤)相当。
这款火箭也引起了马斯克的强烈关注。马斯克近期在社交平台称:“朱雀三号融合了猎鹰9号架构与星舰部分特性,具备挑战现有可复用火箭市场格局的潜力,如果一切顺利,(朱雀三号)可能会在5年内超过‘猎鹰’。”
朱雀三号为蓝箭航天旗下火箭,成立于2015年。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前五大股东包括广州碧蓝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8.48%)、淮安天绘科技信息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股16.41%)、淮安蓝箭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5.14%)、张昌武(持股13.88%)、共青城创想蓝箭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1.75%)。
在中国“星多箭少”的背景下,朱雀三号的关键首飞将揭示了火箭复用的可行性,为中国“星链”急迫追赶补上了关键一环,蓄势待发的规模化星座组网计划,也将按下启动键。
界面新闻此前报道,截止2025年8月,星链( Starlink )已发射8926颗卫星,今年年底前即可发射12000颗卫星。
中国卫星通信的主力军则是中国星网的GW星座和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但由于火箭发射成本等原因,目前两家公司发射卫星都还不足100颗。
中国星网的组网发射此前先后由长征五号、长征八号等火箭发射卫星,但“国家队”火箭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国内商业火箭的突破有望优化发射成本、破解运力瓶颈。
为了对标SpaceX星箭一体化路线,蓝箭航天同时布局了大型星座建设。其控股的鸿擎科技规划了10000颗卫星的星座,这是我国继GW星座、千帆星座后的第三个大型星座计划,也是首个由民营公司投建的大型星座。
根据天眼查,鸿擎科技股东包括刘芯源、海南洋浦潜渊天擎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马鞍山科威基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华成智飞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
鸿擎科技的核心产品可堆叠平板卫星,已形成多个卫星平台型谱,并成为国家核心卫星互联网运营商的重要供应商,旗下卫星平台的核心单机产品“金乌-200”霍尔电推进系统打破了多项国内纪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卫星互联网低成本建设发展。
蓝箭航天联合鸿擎科技将形成星箭协同能力,在火箭和卫星研发、生产制造、总装总测等多个环节上实现全业务链条的深度协同。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除了朱雀三号, 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也在为此准备,前者计划年底首飞,后者预计在12月首飞。
商业航天风潮也席卷资本市场。2025年以来,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中科宇航在内的头部商业火箭企业密集推进上市。作为商业企业,资本对商业航天的支持至关重要。截至2024年底,国内尚无成功上市的商业航天民营企业。
一位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如果朱雀三号首飞成功,这些企业中有望诞生中国的“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
蓝箭航天在今年7月正式启动科创板IPO征程。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底,蓝箭航天累计融资超70亿元,投资方包含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碧桂园创投、经纬中国、基石资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
东财图解·加点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