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0日电(记者吴宇)近日发布的《2024-2025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4年的六年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从121.9提升至126,累计增长4.1,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持续提升,呈现从“速度追赶”到“质量领跑”的战略转型轨迹。
这份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旗下应用经济研究所、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研发的报告公布,从2019年至2021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三年间提升了3.5,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反映出上海凭借雄厚完整的产业链,有效抢占全球贸易窗口期;从2022年至2024年,指数增速明显放缓,反映出随着外部技术限制与内部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上海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开始从“规模与速度”向“创新与质量”转变。
在这份报告重点跟踪的上海十大重点行业中,2024年,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船舶和海工装备等产业的贡献度较高,成为支撑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提升的“第一梯队”;先进材料、人工智能和民航产业处于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关键时期,代表了上海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沿领域”,有望成为上海产业竞争力新的重要增长点;而以石化、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产值虽有所收缩,但规模依然庞大,通过与新兴产业融合,仍有望重塑竞争优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了上海近两年来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先发优势。《2024-2025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认为,上海在此领域应进一步深化智能工厂建设和供应链协同,推广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以巩固和提高产业效率。
集成电路是近两年来上海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力增幅最大的产业。《2024-2025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认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凭借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链布局以及刻蚀、清洗设备等高端装备的规模化量产,有效提升了集成电路产业效能,今后应继续加大相关前沿领域投入,支持企业攻克关键技术瓶颈。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蕴懿研究员表示,全球产业竞争过去依赖规模、成本与单点技术优势,如今则以规则体系、技术创新、绿色合规、数字运营与区域协同为竞争核心。上海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开放型经济的核心承载区,相关产业政策应从“要素集聚型”向“系统能级型”转变,形成以技术、制度、生态为主轴的系统性竞争力结构。
自2018年以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携手,持续发布《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这一报告已成为海内外产业界和研究机构观察上海以及长三角经济发展变化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