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0日讯 近期,上交所密集披露发债主体书面警示函,处罚力度强化。
据财联社梳理,自10月27日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密集发布19份书面警示决定,对金花投资、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19家发债主体及破产管理人实施监管警示。从披露频率看,此次警示密度较前期显著提升,涉及地产、零售、能源、城投等多个重点行业,其中信息披露违规与破产管理人履职缺位成为最核心的两大处分原因,占比超八成。

从19份警示文件的处分原因来看,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其中信息披露违规占比最高,涉及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11家主体,占比58%;破产管理人履职缺位次之,包括金花投资、上海三盛宏业等5家管理人,占比26%;资金管理与风险提示不规范涉及3家主体,占比16%。相对集中化的违规特征凸显当前债券市场部分主体合规意识较为薄弱。
从书面警示函内容来看,信息披露"迟滞性"与"不完整性"成为违规重灾区。以苏宁电器为例,其在2024年7月至12月期间发生28.96亿元债务逾期,占2023年末净资产绝对值的30.42%,已达到临时信息披露标准,但公司未及时披露相关临时报告,严重影响投资者知情权。类似情况在正荣地产、上海世茂建设等地产企业中同样存在,部分企业未及时披露项目停工、股权质押等重大风险事项。
此外,破产管理人履职缺位问题在此次警示函中也尤为突出。如金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破产管理人未按规定在2024年8月31日前披露2024年中期报告,违反《挂牌规则》相关要求。上海三盛宏业、北京信威通信等破产管理人也因未按时推进破产程序、未及时披露债权人会议决议等问题被监管点名,反映出破产管理环节仍存在监管薄弱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债主体密集警示背后折射出多重深层原因。
从监管层面看,上交所加大债券市场监管力度,通过精准警示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对近期债券市场部分主体信用风险上升的回应。
从企业层面看,部分发债主体经营压力加大,存在"重融资、轻合规"倾向,尤其地产、零售受行业周期影响,试图通过信息隐瞒规避风险,这也倒逼监管部门强化事后监管。
此外,部分破产管理人专业能力不足,对信息披露时限要求把握不准,也加剧了违规问题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警示函涉及多家城投公司,包括重庆市南川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贵州东湖新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违规原因集中在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重大投资事项未及时披露。有分析人士表示,城投公司作为地方融资重要载体,其合规运营对地方财政稳定至关重要,此次警示函密集披露或也释放出对城投债监管强化的信号。
有券商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定期披露的书面警示旨在督促发债主体及破产管理人强化合规意识,对于发债主体应建立信息披露内部核查机制,破产管理人需提升专业素养,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可进一步细化披露时限要求,提升监管力度,形成"主体自律+监管督导"的良性生态,使得投资者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