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建了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形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实现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总结了中国宣布“双碳”目标以来的成就。碳市场等支撑保障体系的夯实,以及非化石能源、电力系统等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成效,是其中着墨较多的话题。
白皮书指出,过去五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夯实。2021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纳入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约7.28亿吨,累计成交额约498.3亿元。
“若碳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并进行有效管控,将推动国内碳达峰后出现10%左右的显著下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希良介绍称,碳市场建设的平均效益据估算将是成本的9倍,到2035年,减排目标中80%可由碳市场完成。通过引入配额拍卖,能显著降低碳减排成本,也将提高发电、水泥、煤炭行业产品价格水平。
关于今年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翁玉艳认为,虽然短期内钢铁等部分高排放、低能效企业将面临一定成本压力,但随着市场提供一种可预期的价格信号,有助于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减排投资规划时,增强研发投入的确定性与回报预期,长期会提高其能效、生产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针对当前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不够的问题,翁玉艳建议研究并逐步引入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以提升市场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同时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手段。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效也在白皮书中占较大篇幅。据介绍,国内非化石能源实现跃升发展,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6%增至2024年的19.8%。截至今年8月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20年的3倍以上,贡献了其后约80%的新增电力装机。同时,国内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持续提升,电网互补互济强化、电力负荷弹性提升、新型储能建设加强。
据白皮书,2024年国内跨区、跨省输送电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50%、30%,且配电网改造升级加快,接纳新能源电力水平持续提升;电力灵活性方面,到2025年,国内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新型储能建设方面,截至2024年底,其装机规模是2020年的20倍,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随着产业升级发展,未来15-20年,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量占比有望超过2/3,负荷尖峰化和不确定性趋势或更为显著;同时风光大规模并网使供应侧表现出更强的不确定性,供需形势的持续变化正改变整个电力系统。”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郑雅楠表示,电力系统统筹协调过程中将培育出新业态和模式,其间,配电网有望成为新能源消纳和调节资源供应的重要枢纽。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项目高级主管黄辉指出,虚拟电厂、储能等新型主体未来将规模化发展,场景和市场日趋多元。它们不仅可以节约电价,还能在保障用电可靠性、为大电网提供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商业模式也会从简单的经济激励转向市场化运营,形成电能量交易、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绿电交易、节能服务等综合能源服务模式。
而随着储能、虚拟电厂、微电网等新型主体的出现,黄辉认为,配电网正逐渐成为源网荷储融合的平台。它不再是原有单向电能传输的角色,而是作为承载分布式能源、新型负荷等多重元素的管理中枢,通过技术、调度与机制创新来适应新型主体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