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生产运行管理、智能电网、绿电直供、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一批应用场景,推进绿色能源国际标准和认证机制建设。”
虚拟电厂是我国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电力市场供需两侧不确定性增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新能源消纳矛盾逐步显现,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平衡的价值愈发凸显。以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利用补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是应对供需两侧不确定性的有效路径。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虚拟电厂能够将单体容量小、分布散的需求侧资源“化零为整”,在电力供需平衡出现困难时实现高效率、规模化的快速响应,及时调动资源以解决问题,对促进分布式新能源消纳、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虚拟电厂的发展议题,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共同引导下,当前,国内虚拟电厂已从政策试点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广阔市场空间正逐步打开。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达102亿元,到2030年,虚拟电厂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现阶段,虚拟电厂产业主要呈现出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项目多点开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这三大特点。
虚拟电厂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持续融合,同时也需要大量电力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不断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创新性改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速向虚拟电厂产业渗透,业内产品小型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趋势明显,带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项目上新方面,今年下半年以来,扬州市、内江市、柳州市等多地新签约、正式运行虚拟电厂项目。例如,据广西柳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披露,10月31日,柳州南网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与广西智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署虚拟电厂示范项目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该项目为柳州市首个虚拟电厂试点示范项目,总投资约5.6亿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电网公司、发电企业、技术服务企业、平台公司等各类经营主体广泛参与虚拟电厂的产业生态建设,实践探索步伐不断加快。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主要诉求也各有不同,包括但不限于掌握更多负荷资源、撬动业务增长新空间、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促进新能源消纳。
林伯强分析称,在虚拟电厂产业生态的建设过程中,民营企业整体表现出较高积极性。通过参与虚拟电厂的建设,民营企业可有效拓展节能业务、获取优质客户资源,其灵活的运营模式为虚拟电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助力。
截至目前,我国虚拟电厂产业生态以及相关体制机制尚在建设中,获取收益的方式以需求响应补贴、调峰补偿和电力现货市场价差套利为主,相关渠道较为有限。
“想要进一步扩大收益空间,相关部门、企业等各方需聚焦市场机制搭建这一根本问题。”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推动虚拟电厂与资源深度聚合;明确交易过程中虚拟电厂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权责利;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规则,支持虚拟电厂多途径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鼓励虚拟电厂激活综合能源服务潜能,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