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需要久久为功的积累和迎难而上的开拓。天津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下称“金创区”)10年来,以“首创精神”推动系统性创新,涌现出一批全国首创、首单,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战略性的改革实践在渤海之滨落地生根。这些“探路”成绩单,不仅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金融力量,也为京津冀乃至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他山之石”。
成绩单里蕴含多项全国“第一”
前不久,“天津市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正式发布。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科学评估,对全市绿色金融发展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系统展现全市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旨在实现“以指数观全局,以指数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指数赋能”“标准先行”等开创性举措,让天津在绿色金融领域就创下了十余项全国“第一”。
率先发布绿色融资租赁和绿色商业保理团体标准,并落地首笔标准化业务;推动出台全国首个化工领域转型金融团体标准,并发放首批贷款;全国首批试点应用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在一系列“首单”推动下,各类金融资源流向绿色领域,让天津这座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实现了多重开创性突破。
2021年以来,天津绿色贷款余额年均增加千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绿色贷款已超8400亿元,累计为185个项目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217亿元,带动碳减排量633万吨。绿色租赁资产余额也超过5800亿元,成为天津租赁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作为“金创区”最亮眼的两张名片,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业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天津不仅建立了涵盖法律、监管、外汇、海关、财税等各领域的全方位配套制度,还率先探索出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绿色租赁等数十种新业务模式,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天津在租赁和保理领域创造的全国‘首单’‘首次’超50项,今年完成了全国首单矿山机械跨境人民币租赁业务和跨境人民币集装箱出口租赁业务。这些跨境租赁的创新实践,有助于海外资产回归,使出口、离岸租赁成为跨境服务贸易新业态。”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另外,全国首创的“共管账户+优先受偿”外币国际保理等一批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相继落地天津,推动天津商业保理资产规模超3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融资租赁规模也达2.3万亿元,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份额。如今的天津,世界级船舶租赁中心正在加速建设,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的优势更加稳固。
作为北方航运核心区,天津航运金融的先发优势也十分凸显,率先在全国建立新华·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持续完善适港企业金融快速响应机制,向金融机构推送了1000多家适港企业名单。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渤海银行均成立了航运金融中心,邮储银行近期也发布了服务天津航运金融方案,各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金创区”源头活水汩汩来
“金创区”探路的背后,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层次考量,还有壮大当地金融“血脉”力量的精准突破;不仅创新构建了一些新的制度,还不断探寻新的路径和方法提升金融治理的效能。“金创区”10年系统性创新与实践,也为全国金融创新发展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
一是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细化配套措施推动重大战略落地。2024年,央行等四部门和天津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顶层设计上为“金创区”提供了强大支撑。天津也迅速配套出台了落实举措,更加明确了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每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专项方案”是对中央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号召的直接响应;“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实践……每一项创新都紧扣国家战略展开,通过用足用好新政策新工具,强化对天津市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二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瞄准堵点痛点提升地方经济金融适配性。“天津方案”既要放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去谋划,又要聚焦“本土”精准设计金融工具提升效能,金融才能真正嵌入到城市治理大框架中,最大程度地释放支撑力。
“结合天津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我们推动了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如获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5家大型商业银行AIC与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基金等签约合作规模超300亿元,合作设立AIC试点基金10只,首期规模共71亿元。”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已有13家主体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14.18亿元,实现了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发行主体的全覆盖。
行业、企业的堵点痛点在哪里,金融创新的发力点就在哪里。针对钢铁、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难,天津适时推动钢铁、化工转型金融,并通过建立盘活存量资产金融专班,指导金融机构推出城中村专项贷款、小洋楼专项贷款等产品,为资产盘活项目授信超1600亿元。同时,推动招商公路等全国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上市,并新设5个期货交割库和首个期货保税交割库,大大降低了企业仓储物流成本,实现了港口土地等资源的盘活。
三是举纲持领、避虚就实,政策顺畅通达“金融为民”的价值坐标。天津把金融力量拧成一股绳,畅通各类金融政策直达的渠道,成为实体经济的“供血系统”和普惠发展的“资源配置枢纽”。
天津连续多年开展“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行动,首创“重点产业链金融便利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新增授信1393亿元,新发放贷款362亿元。随着工作模式不断演化升级,下一步还将原来的每条产业链匹配4到5家银行“揭榜挂帅”,转向将12条重点产业链信息推送给所有金融机构,鼓励按市场化方式提供服务。
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科创金融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专项行动;建立实施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金融走进系列活动”……“创新工具箱”正在走进天津“百千万”实体。
金融“试验田”育出新范式
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谋发展,是“金创区”的重大使命任务。10年来,天津在改革前沿迎难而上,坚持创新创造与成果输出并举,在广泛吸收来自各层面、各领域的智力支持,持续推动创新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案例,使金融变革的力量启迪和赋能更多地区。
与其他金融论坛不同,天津五大道金融论坛不仅展示金融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有来自部委、金融单位、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知名高校、智库等各领域的专家汇聚于此,开展高层次金融学术研讨,为“金创区”建设建言献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金融创新,十年有成。天津坚持每年召开金融创新案例发布会,“晒”成绩、勤分享,不断深化金融创新的穿透力。截至目前,天津累计推出183个创新案例,涵盖跨境金融、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特色金融等多个领域。
金融创新,连绵不断。在天津市和平区解放北路沿线,具有百年历史的老银行、老建筑等存量资源,通过金融与商旅文深度融合的方式被盘活,独具特色的金融历史文化成为了解天津的“窗口”。根据全市区域发展特色优势,打造主题鲜明、业态聚集的金融聚集标识区,有助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金融要素集聚。如“泰安道5号”是一座闲置15年的文保建筑,通过市场化运作,目前不仅入驻了海河产业基金等知名机构,还作为天津金融展示中心、金融机构服务中心,展示着天津金融百年历程和新时代发展成效。
金融创新,厚积薄发。天津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存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贷款余额超4.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屡创新高。过去10年,天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历史高位,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14年的8.8%增至2024年的14.2%。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