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华智能的恒温厂房内,一排排高精度数控机床平稳运作,刀具高速旋转,切削油四处飞溅,工件逐渐成型。微米级的加工精度与以万件为单位的制造能力并存,勾勒出现代工业的精准与高效。
“我们在涉足谐波减速器业务之初,便将国际龙头日本哈默纳科作为对标对象。”国华智能创始人、董事长王广站在一台加工精度高达2微米的国产机床前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从2021年切入谐波减速器赛道至今,国华智能仅用不到5年时间便构建出包含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一体化执行器、灵巧手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成功打入国内人形机器人大厂供应链。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国华为市场创造“真价值”的坚定信念,更折射出公司打造“全栈”能力的技术决心。
锁定市场空白
2021年2月7日,王广回到家乡山东,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国华智能),专注于精密谐波减速器研发与制造。
“我们坚信,机器人本体的价值核心在于42个关节,其硬件系统占整体价值的60%。因此,选择聚焦于谐波减速器等核心运动部件,旨在解决产业最核心的痛点。”王广解释道。
谐波减速器的门槛很低,但天花板极高。其柔轮壁厚仅0.2毫米,却需在这层薄壁上精准滚制100多个齿,这些齿还需兼具韧性与刚性,以确保在高速旋转下不断裂。
“当时国内市场的龙头减速器企业年产能也不过十余万套,无法满足下游整机厂日渐增长的需求。”王广表示,“国华进入减速器赛道,就是锁定了国内市场的价值空白。”
从谐波减速器起步,国华智能的业务领域逐渐扩展至人形机器人专用行星滚柱丝杠、一体化执行器和机器人整机制造等。“市场在不断变化,我们也要主动求变。”王广向记者表示,“基于谐波减速器进行纵向的业务拓展,既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附加价值,也保证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锻造“全栈”技术能力
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竞争激烈。对此,国华智能给出的策略是:全栈自研,高集成度,快速量产,深度合作。
公司采取“全栈式”技术路径,即提供从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到集成关节模组,再到七自由度手臂等机器人子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从底层硬件到上层控制算法的全流程把控,使得产品高度集成,性能更稳定、更极致。”王广打比方说,“就像自己家的厨房,从种菜到炒菜全流程把控,肯定比‘东家买米,西家买油’做出来的饭更香、更可控。”
从原材料到成品检测的全产业链控制,不仅让国华智能的产品质量过硬,还让公司在产能上获得竞争优势。模块化设计使公司将单个关节的装配时间从半小时压缩至数分钟;柔性生产则在保证批量制造的一致性与可靠性的同时,以更低成本完成订单,降本增效。
国华智能深入融入区域机器人产业集群,生产厂房将于明年年初迁至青岛新建的具身智能产业园区,以支撑更大规模的产品交付。
“公司现在的厂房生产面积仅3000平方米。产业园区竣工后,公司生产基地的面积将达到60000平方米。”王广介绍道,“部分公司目标客户及产业链合作伙伴也将入驻,国华将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配套优势。”
“商业可行”临界点将近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在从‘技术可行’迈向‘商业可行’的临界点。机器人核心部件也将呈现三大趋势——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赋能、规模化与成本平衡。”王广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或将按照“商用场景—工业场景—家庭场景”的路线逐步落地。
具体来看,商用场景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起点。目前各型主流人形机器人整机已具备完成活动表演、互动展示等技术能力,但这类场景的需求具有临时性,难以支撑大规模购买。因此,租赁模式将成为主流,未来可能出现区域化服务商批量采购机器人,根据企业或个人的活动需求提供租赁服务并收取费用。
工业场景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实用价值的关键领域,覆盖制造、康养等刚需场景。此类场景的核心要求是稳定可靠的作业能力,机器人需要在精度、续航及适应性方面达到较高标准,目前业内技术仍不成熟。“我们对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成熟落地抱有乐观预期,搬迁至新厂房后,我们也将在生产线上引入人形机器人。”王广告诉记者。
家庭场景则是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市场潜力最为广阔。相较于B端工业场景的用户,C端家庭用户对价格更为敏感。王广认为,可通过放宽操作精度、缩短续航时间等方式压缩成本,最终实现从工业端到家庭端的自然过渡。
国华智能已开始进行相关布局。技术层面上,国华智能将通过关键零部件研发与性能提升,以及前沿技术探索与融合构建下一代全栈式产品矩阵,在减速器精度、丝杠推力、旋转关节重量、直线关节功率密度等指标上持续精进;市场层面上,国华智能已与海外龙头主机厂进行接洽,力争打入新的供应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