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昱
近日,财政部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财政政策展望部分,《报告》提出“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明确“支持企业稳订单、转内销、拓市场、保运营,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
记者注意到,财政对外贸的支持持续发力。从全国数据看,《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出口退税1.2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退1322亿元,有力支持了外贸出口。
各地也在积极行动。比如,天津市财政局今年加大境内外展会政策支持力度,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出海“撑腰”。包括优化境内外展会政策,提高支持比例和支持限额,利用中央外经贸专项资金对企业赴境内外参展发生的展位费予以支持。单个展位最高支持限额由一般展会1.5万元、重点展会2.1万元分别提高到3万元、4.2万元,其中由天津市商务局组织参加的境外展会给予100%支持。
“地方财政多措并举支持外贸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外贸稳定增长。”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再如,今年四川省财政厅会同四川省商务厅正式推出“天府外贸贷”,重点支持有融资需求但抵押不足、贸易风险高、以销定产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获得低门槛、低成本信贷,包括一般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以及跨境电商企业等。对获得“天府外贸贷”支持的企业,四川省级财政按照贷款金额年化利率1.5%对实际付息的企业给予贴息。
“在支持外贸发展中,各地财政政策措施展现出显著的精准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特征,对稳定外贸基本盘、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海关总署11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进出口总值37.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22.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进口15.19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告诉记者,今年四季度的稳外贸政策还有可能在以下方面发力,包括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主要是通过大力提振消费、增加有效投资需求等措施,着力扩大内需,帮助出口企业在线上和线下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加大对出口企业的定向支持,重点是金融支持,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保障它们的合理融资需求;同时还会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各地还会增加对企业境外参展办展的支持,促进跨境电商发展。
朱华雷认为,后续可进一步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持续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等企业的承保支持力度,拓展出口信用保险产业链承保,帮助企业降低出口风险。
“地方财政支持外贸发展仍可在精准性、协同性、可持续性上下功夫,既要通过短期政策支持‘输血’稳定企业预期,更要通过长期机制‘造血’培育核心竞争力。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创新与国际规则对接,推动外贸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不断转型。”宋向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