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规模股票私募近一月仓位指数统计
日期 100亿 50亿—100亿 20亿—50亿 10亿—20亿 5亿—10亿 0—5亿
2025-10-31 80.07 85.02 78.54 80.26 81.91 79.73
2025-10-24 81.66 83.06 77.57 78.37 80.98 78.92
2025-10-17 80.18 87.35 76.68 78.09 80.79 79.65
2025-10-10 80.78 86.12 76.49 78.25 77.61 79.33
2025-9-30 79.35 85.75 76.3 78.33 77.83 79.9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截至2025年10月31日
◎记者陈玥马嘉悦
近期,市场震荡向上,上证指数多次站上4000点,专业投资人也迎来了“抉择时刻”。
一方面,限购与封盘的公私募数量持续增加,市场的谨慎情绪显著升温;另一方面,指数仍在震荡中攀升,结构性热点层出不穷,公私募仓位仍保持高位。
“当前点位到底高不高?”“科技板块是否切换?”“明年又该从哪些方向布局?”这些问题在近期的机构策略会上被频频提及。一些公私募基金经理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当前投资难度较年初明显提升,但今年以来结构性行情的驱动力来自中国优势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与政策持续发力。未来,这些驱动力仍将延续,经济复苏态势也会为指数提供坚实支撑。因此,打开视野,注重估值与基本面的匹配,在科技、周期等领域中寻找更具确定性的优质企业,或是当前更重要的事情。
“不要低估这轮行情的持续性,也不能高估缺乏业绩支撑的热点。”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的这句话,在受访基金经理中颇具代表性。
纠结于进退之间
11月10日,上证综指再度站上4000点。收盘后一小时,某百亿级私募市场总监张亮(化名)便接到一位高净值投资者的电话。
“4000点了,还要继续持有吗?我看你们年内回报也有30%了,我是不是该赎回一部分?”电话那头,投资者的问题让张亮颇感无奈。
张亮告诉记者,进入10月,上证指数多次站上4000点。其间,前期获利的投资者频繁咨询是否应撤退。“我们判断,支撑股市上行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当下大概率不是减仓的时点。他表示,从11月情况看,虽有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但更多人选择坚定持有。”
事实上,基金经理也面临着与投资者一样的纠结。
近期,不少基金经理选择“封盘”,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审视市场风险与机会。据公开资料,10月底以来,已有包括富国均衡投资、金元顺安行业精选混合、广发全球精选股票、易方达科汇灵活配置混合、易方达平稳增长混合、恒越均衡优选混合发起式,以及永赢旗下4只绩优基金等产品公告限购。知名基金经理杨东执掌的宁泉资产也在10月29日发布公告称,决定自10月30日起,暂停接受公司旗下所有基金的新投资者首次申购申请,存量投资者追加申购不受影响。
当然,短期谨慎并不代表长期悲观。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许多公私募基金经理仍维持积极仓位,并对股市的中长期表现抱有期待。
“确实有资金是在做兑现的,就是看到哪些行业涨得多就往低位的板块去切换。但另一方面,市场也跌不下去,跌一点就有很多抄底资金跃跃欲试。”一位基金经理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淡水泉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当前市场存在两重底层逻辑支撑:一是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背景下,权益资产在居民财富配置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尤其是在政策积极信号释放下,市场对A股走出长期行情的预期不断增强;二是与上一轮行情由国内经济和内需主导不同,新一轮行情更多反映的是全球科技浪潮带来的产业机遇,以及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实现全球化运营的成长叙事,这将为市场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民生加银基金经理孔思伟也认为,虽然短期内市场或仍有所波动,但中长期总体趋势或并不会改变,原因有三:第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第二,科技产业仍在快速发展;第三,扩内需政策将持续落地。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达80.16%,为今年以来新高,且是该指数年内首次突破80%整数关口。
科技股的切换抉择
作为今年以来结构性行情中最为亮眼的板块,科技股为公私募贡献了大量超额收益。临近年末,对该板块的组合优化已成为机构的核心战略决策。
“今年以来,AI产业链从上游芯片到中下游云计算、应用与网络安全,已完成一轮完整演绎。在经济稳步复苏背景下,这一轮科技行情伴随海外映射与产业景气改善,表现非常亮眼。”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分析称。
该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我们仍看好AI,但也要承认部分龙头股被资金推高后市值偏大,短期再创新高难度较大。当下重点在景气度外溢的方向,如存储、电力设备、芯片等。”
“市场在变,策略也要变,尤其是科技板块投资。”明泽投资基金经理胡墨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他表示,今年以来以科技为代表的热门板块吸引了大量资金,但经过前期的快速上涨,结构性行情的驱动力从估值扩张转向业绩验证,场内资金从追逐高增长转向均衡与性价比。因此,应更注重止盈与轮动,依据市场表现与估值水平动态调整配置,重点关注AI硬件、机器人等方向的投资机会。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一些机构早在9月便进行了组合优化。某私募透露,在一些持仓标的大幅上涨后,在9月适时兑现部分收益,同时增配了景气度与上行确定性更高的电子板块头部企业。目前来看,尽管科技板块的资金分歧逐步显现,但科技领域优质标的价值并未因估值而发生变化。接下来,公司将重点关注和布局技术突破、自主可控与全球需求共振逻辑下的半导体设备、AI算力等板块。
好买基金测算数据显示,在11月首周,公募权益类基金主要增持的行业为电子、汽车和有色金属,主要减持的行业为通信、银行和国防军工。多家百亿级私募透露,四季度以来结合个股业绩进行了优化配置,对部分估值脱离基本面的科技股进行了获利了结。
除估值水平外,公私募基金经理还高度关注科技板块的新变化。
深耕科技领域的银河基金绩优基金经理郑巍山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三季度以来半导体板块发生的核心变化,主要围绕模型推理需求变化推动存储周期向上,以及多模态模型和应用显著发展而展开。“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是,在veo3视频生成和Genie3游戏生成模型发布后,北美科技巨头看到了怎样的未来?目前来看,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TPU芯片,部分公司可能有结构性提升或者从0到1的突破机会;二是视频模型(包括生成模型和理解模型),国产算力产业链仍值得高度重视。 ”郑巍山说。
新方向“浮出”水面
年末是机构布局来年的关键时点。经历了热闹的结构性行情,明年公私募基金经理更看好哪些方向?
紫阁投资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展望2026年,公司重点关注科创与周期两大方向:一方面,以AI为核心展开的科创板块,以及同样具有高科技属性的创新药板块,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国家竞争力与安全的基石,无论是政策端还是产业趋势端的积极变化都将推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从而诞生丰富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来看,在“反内卷”政策稳步推进下,周期行业的供给端状况正在逐步好转,从需求角度来看,稀土、铜铝、锂及部分化工品受AI快速发展的影响,其需求端处于上行阶段,相关子行业和公司值得重点跟踪。
北京一家老牌百亿级私募也青睐科技与周期板块。该私募认为,无论是AI革命从算力建设向电力建设延伸,还是国内半导体在技术、产能与供应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亦或是服务型与情绪价值型消费的崛起,都将为相关细分领域带来持续成长空间。与此同时,在政策引导下,周期行业增长逻辑正转向质量提升、价值创造,具备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一位受访投研人士则表示,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会在年底思考来年景气方向,并提前进行布局,目前看好AI硬件,包括手机、眼镜、智驾等方向,“无论从行业中观发展趋势还是微观验证来看,这些板块的能见度都越来越高,且当前估值相对合理,是值得关注的布局方向”。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近一个月机构调研频次约4.2万次,调研频次最高的行业为半导体、医疗设备和通用设备。11月以来调研频次最高的行业则为消费电子、半导体和通用设备。
另外,港股的医药、科技等板块,也是基金经理积极挖掘和参与的方向。
兴全沪港深、兴证全球合熙基金经理陈聪表示,虽然港股的创新药、AI等方向年内已有所表现,但从产业角度分析,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商业化进展,这些新兴产业都处于结构成长的早期阶段,远未进入饱和阶段。因此,当前的市场热度更多是对产业趋势的提前定价,而不是非理性的投机泡沫。总体而言,成长型资产的上涨具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是市场逐步修复和产业逻辑兑现的自然结果,仍然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混合基金经理王鑫晨表示,AI是港股行情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工智能是值得持续看好的长期方向。从AI的投资线索来看,国内主要还是集中在算力和半导体等领域,这与海外的节奏一致。不过,相关应用的出现和商业化价值体现是迟早的事情。科技投资“硬三年,软三年,商业模式又三年”的投资口诀仍然有效。不久,AI应用或将迎来全面上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