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杲
近日,多家A股公司披露并购重组进展,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今年已有146家A股公司首次披露并购重组计划,同比增长约48%,反映并购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与往年相比,今年以来的并购重组呈现新特征:产业链纵向整合成为主流,市场对“硬科技”领域未盈利资产包容度提升,支付工具与业绩承诺也更趋灵活。这表明,并购重组正回归资源配置本源,成为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在此背景下,各类投资者的认知框架与决策逻辑也需从以下三方面升级。
其一,投资模式从“赌重组”转向“研产业”。
以往,部分投资者押注“壳价值”或重组概念,博弈短期股价,忽视企业内在价值。此类行为不仅风险高,也易滋生内幕交易,扭曲市场定价。
新生态下,并购重组更多由产业逻辑驱动。企业为补齐技术短板、贯通供应链或拓展新市场,将并购深度嵌入竞争战略。投资者的研究重心应从“哪家公司可能被重组”转向“哪些行业将迎来整合”“哪家公司布局更具前瞻性”。
以新兴产业为例,其技术迭代快、产业链长,单一企业难以覆盖所有环节。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已成为头部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投资者需深入理解技术路线与产业趋势,才能判断并购的战略价值。投资决策的基础是对产业逻辑的把握,并购事件仅是验证与催化剂。
其二,关注企业纵向整合后的生态竞争力。
传统并购多围绕横向整合,旨在兼并对手、扩大份额,追求规模效应。投资者通常关注并购后的营收、利润与市占率变化。这些指标虽重要,但在跨界竞争与技术融合加剧的背景下,单一业务规模优势已难持续。
新生态更强调“生态构建”。企业不再仅追求体量扩张,而是致力于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纵向并购为掌控全链条价值;平台化并购意在拓展能力边界;跨界并购则可能催生新业态。企业价值不再仅取决于资产规模,更在于其在生态网络中的连接与主导能力。
因此,投资者的评估体系也需升级,应更关注企业并购是否强化“网络效应”、提升对关键资源的控制力、占据更有利的“生态位”。这要求投资者具备更宏观、动态的投资视角。
其三,估值逻辑从“财务指标”转向“协同价值”。
上述变化将传导至估值体系。传统估值模型依赖历史或预测财务数据,对业务成熟、增长稳定的公司有效,但对通过并购转型或开辟新增长曲线的企业,常出现“估值失灵”。
新生态下,并购核心在于创造“协同价值”,即独力难以实现的增量,可能来自技术融合、产业链优化、客户与数据共享等。这类价值在并购前多为隐性,难以在报表中体现,也无法被传统模型捕捉。投资者需更关注企业的整合能力、文化融合与业务耦合潜力。市场也应更包容因战略投入而短期承压、但长期协同价值巨大的案例。
这一转变使A股估值体系更立体、更前瞻,从而引导资本流向创新性强、有战略雄心的企业,真正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总之,A股并购重组新生态的形成,既是注册制改革深化、产业升级需求爆发的结果,也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推动投资者向“产业研究者”“生态观察者”与“价值发现者”转型。投资逻辑的全面升级,将共同塑造一个更成熟、理性的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