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秦燕玲
货物贸易连续8年世界第一,服务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作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从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四个方面细化了未来五年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行动指南。
“开放”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
“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此背景下,要坚持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彰显中国推进全球化的贡献和担当,充分彰显中国为促进世界经贸发展的决心,充分彰显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胸怀。
“从这个角度来说,‘开放’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赵福军称,“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注重稳定扩大制度型开放。
赵福军建议,对外,要通过积极扩大自主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拓展国际循环,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对内,应按照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和标准,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提升国内大循环水平,促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通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增强,进一步夯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
服务业是未来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的重点领域。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以下简称《辅导读本》)中撰文指出,未来将研究推动进一步扩大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领域开放试点,有序扩大教育、文化领域自主开放,深化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
培育更多贸易新增长点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是“十五五”时期高水平开放涵盖的要点之一,《建议》对贸易强国的三大支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均有部署。
我国已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借助产业链优势和多元化市场布局,外贸韧性显著提升。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沈丹阳在《辅导读本》中指出,推动贸易创新发展要注重统筹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出口和扩大进口、传统动能和新兴动能、贸易合作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传统外贸行业仍是外贸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大量出口和就业,不能当作‘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沈丹阳强调,要支持传统外贸行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国际市场变动是贸易发展的常态。要在努力稳住传统市场、存量市场的同时,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经贸合作,拓展新兴市场、增量市场,构建更加均衡、多元的国际市场格局。
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也是未来货物贸易升级的方向。沈丹阳指出,绿色贸易是未来外贸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构建绿色贸易体系,推动制定外贸产品绿色低碳标准,积极促进绿色低碳产品贸易。
在当前全球贸易局势紧张的大背景下,多个国际机构都指出服务贸易之于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性。世贸组织10月发布的最新全球贸易展望报告指出,全球服务贸易将间接受到关税冲击,预计2025年全球服务出口增速将保持4.6%的温和增长,较2024年的6.8%有明显放缓,但仍高于同期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的预测值——0.5%。联合国贸发会议7月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报告同样强调,全球服务贸易仍是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赵晋平指出,服务贸易相关政策实施的关键在于增强相互之间的协同性。中长期政策要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倒逼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促进服务进出口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需强化跨部门和央地协同,避免政策碎片化,降低制度性成本,为企业营造透明、可预期和稳定的政策环境。
重视“中国人经济”的理念转变
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对比近年来中国的贸易伙伴、出口商品结构以及资本流动等变化指出,中国向新兴市场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资本品和中间品,用于当地投资,中国对外资产的形成体现为对这些国家的银行贷款、企业出海投资等,是中国促进南南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新动向。
以商品出口结构为例,对比2023年和2017年的数据来看,新兴市场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和资本品占比分别提升了5.2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而消费品提升了1.9个百分点,原材料则下降了0.5个百分点。
“我们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王文涛日前在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认为,这一表述深刻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战略升级,标志着从传统生产导向到更全面视角的转变。
万喆指出,GNI是国民总收入,等于GDP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相比于GDP所代表的“中国经济”,“中国人经济”强调国民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包括海外资产收益、跨国企业布局等。两者共同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体两面”。
《建议》提出要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其中既包括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也包括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了,还是要进一步完善海外服务保障体系,包括推动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法律、金融等资源,推动实现跨境争议解决机制多元化等。”万喆对记者表示,过去企业“出海”是产品驱动的点状“出海”,现在已逐渐转向创新驱动的系统“出海”,要用更系统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既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王文涛指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强化同共建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不断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同时还要完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布局,拓展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卫生健康、旅游、农业等领域合作新空间,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等。
在加强海外利益保护方面,万喆建议,一方面,要强化债务可持续管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在项目筛选上优先支持现金流稳定的经营性项目,引入多边开发银行分散风险等;另一方面,企业要深入推进本地化与利益共享,在资源开发项目中要建立利润反哺机制,包括将收益用于周边医疗、教育设施建设等;此外,还要逐步完善社会影响评估体系,优化区域协调机制、构建多层次合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