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这是近年“双11”期间,不少消费者的共同感受。媒体调查发现,从“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变装秀”,到“不同人不同价”的隐性歧视,再到“凑单越凑越贵”的规则陷阱,曾经的“消费福利”正在被层层套路消解。
“双11”的定位是电商促销的购物狂欢节。这十几年来,“双11”始终处于火爆状态,究其根本,不是电商平台复杂的促销玩法吸引人,而是广大消费者只是想在“双11”期间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少花点钱。我们回望2009年首届“双11”,核心魅力就在于“简单粗暴”的直接降价。当年淘宝以“全场五折”的惊人优惠一举点燃电商消费热情,确立起了“双11”电商促销的购物狂欢节定位。这种大道至简的促销手段,值得点赞,至今令人怀念。
然而,“双11”促销玩法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烧脑”,甚至出现“凑单越凑越贵”这种离谱的规则陷阱,付尾款时价格比预估价更高,让消费者疲于计算,把消费者逼成“精算师”,费时费力还心累。这样的“双11”,让消费者在计算之中被平台算计,显然已经背离了初心。
消费理念不断升级,消费选择渐趋理性,人们对“双11”的购物狂欢更加冷静、清醒。在这样的消费新时代,电商平台如果继续延续复杂的促销玩法,利用规则陷阱算计消费者,层层消解“双11”本有的“消费福利”。可以预见,这样的“双11”操作,必定会让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和“双11”失去信任,流失热情,最终让“双11”丢掉在消费者心中的购物狂欢节定位,丧失长远发展的活力,危害巨大。
我们常说“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即将“成年”的“双11”同样需要多些真诚少点套路。“双11”的促销玩法应当删繁就简,简单直接,不要也不该弄得太复杂、太烧脑,要让消费者简简单单就能享受到真实、透明的优惠、实惠,就可以轻松买到自己想要买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样的“双11”,才是广大消费者需要的购物狂欢节,也是建设安心、放心、舒心消费环境的应有之义。
当然,“双11”回归网络购物狂欢节的原本定位,既需要电商平台自觉清醒过来,简化促销玩法,及时主动告别规则陷阱,并完善“一键投诉”等功能,方便消费者维权;也需要消费者积极维权,用脚投票,向复杂的“双11”促销玩法说“不”;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明确促销玩法的透明度,及时叫停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促销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