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竞恒通讯员王越鲁俊赵志宏
“土方跨市消纳方案,替我们解了燃眉之急!”11月10日,在武汉市硚口区地铁12号线汉西一路施工现场,汉西南站项目书记张敏指着忙碌的工地感慨道。
地铁12号线作为武汉首条地铁环线,全线37个站点同步施工,两次穿越长江,其巨大的工程量带来了严峻的土方消纳挑战。今年三月,双墩站项目就遭遇了危机——原定消纳场提前饱和,出土作业面临中断风险,这将直接导致后续关键工序停滞,造成重大工期损失。

城管工作人员到现场了解施工需求。
关键时刻,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启动应急协调机制,指导硚口区城管部门主动对接汉川市城管部门。经过紧急沟通,由汉川城管及时调剂出一块合法消纳场用作临时替代,保证项目出土零中断。同时,双方城管为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先在线上确定,后在线下补充资料。几个工作日后,相关纸质材料就已完善到位。
在硚口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江岸区进一步深化跨市协作,与汉川市城管局共同确定了2处符合环保标准的消纳场所。双方建立“出场前查验、入场后核对”的协同监管模式:江岸区负责渣土车出场前“查核准证、查车辆冲洗、查装载规范”,汉川市负责入场后“核车辆信息、核消纳台账”。通过数据共享与监管联动,实现了跨市运输全过程的可管可控。

地铁12号线太平洋站项目施工现场。
“我们梳理了全市7个中心城区的37个站点需求,到工程完工时,全线还需要出土近400万立方米。”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建设处周娅娟介绍,接下来,预计将有260万立方米土方运往汉川消纳。
这些从武汉运出的土方,正好满足了汉川五洲纸业和童车小镇等项目建设的需求,实现“变废为宝”。“土方被精准用于填充洼地、夯实路基,成为了我们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汉川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汉川与武汉共同破解土方难题,是区域协同、循环经济理念的生动实践,让两座兄弟城市在合作中共同受益。

武汉城管还通过指导企业搭建隔音降噪棚等方式,降低工地噪声。
如此多的土方需要运输,让传统“纸质三联单”监管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武汉博睿宏远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阮魁算了一笔账:公司今年外运的30万立方米土,如果使用纸质单据,需要1000本。
为此,硚口区率先在轨道交通12号线太平洋站试点“电子三联单”,将传统纸质单据全面升级为数字化管理。“现在,司机只需在出工地和消纳场时,通过扫码、拍照、确认,就能完成登记。”阮魁表示,电子三联单每年可为他们节省成本近十万元,管理效率提升20%以上。
【责任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