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参加完会议,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蔡晓华连夜赶回湖南长沙。这段时间,公司推进的一个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酶制剂稳定性的项目,有了显著进展。
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在血糖监测及设备领域深耕多年,多年前成立企业研发中心。如今公司又在科技创新上迈出新步伐——落地湖南湘江新区的全新研发中心,将在今年底投入使用,重点开发生物传感、可穿戴设备及高端植入医疗器械等。
“过去,还有一部分产品研发在外地,应用开发在长沙。今后,研发力量集聚长沙,将带动我们加快创新步伐。”蔡晓华说。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近年来,长沙不断增强研发聚集度、提高成果转化率、提升产业含新量。
同样专注生物医药领域,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设立医疗器械全球研发中心,不断助推底层技术迭代升级,加速产品创新。“今年以来,我们的产品获国内外注册准入证书130余项,创新成果丰硕。”圣湘生物技术部门相关负责人任小梅说。
外引内育多措并举,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近两年加速向长沙集聚。截至目前,长沙市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3823家,落地70个央企、三类500强企业研发中心。
围绕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湖南所能,长沙进一步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湘江实验室,聚焦生物医学领域的芙蓉实验室等湖南省“四大实验室”,接连落地长沙。实验室布局产业前沿,瞄准企业急需,推动资源、人才、技术加速聚集,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难点、堵点。
“创新机制下,我们同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签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加速推进科技创新。”蔡晓华说。
与此同时,长沙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发展联盟、高端科创平台,建成18家技术转移转化基地、10个知识产权转化中心。
围绕创新生态提升,长沙积极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更加蓬勃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生物制造领域钻研20多年,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曾伟民来到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号召下兼职创业,成立湖南麦肯伟科技有限公司。手握13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依托36人科研团队,公司在两年内将技术成果应用到国内外20余家企业,实现产业化落地。
久在学术圈,如何对接如此庞大的市场资源?
“我们的一项稀有人参皂苷提取技术,借助政府各层级的牵线搭桥,从发现企业需求到形成产业成果,转化甚至都不用出园区。”曾伟民说。
平台能级跃升,资源加速集聚,成果持续涌现,生态日益优化,今年以来,长沙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95.28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突破万家,总量达1.17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