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袁思杰香港报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提速,如何将“硬科技”项目从一项实验室研究落地成改变未来的产品,成为了重要命题。
在2025香港金融科技周期间,香港理工大学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对记者表示,“硬科技”初创企业多由高校教授及科研人员组成,虽技术领先,但普遍缺乏市场经验与运营能力。理想的风投机构应帮助团队搭建具备落地能力的商业组织,并链接上下游产业链与政府资源,形成“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化模式。
郑子剑多年来致力于柔性电子与高比能电池的前沿研究,其团队在透气柔性电子材料与高比能电池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部分成果已进入商业化孵化阶段。其中,由郑子剑领导的《下一代动力储能电池复合集流体的中试与量产》是首批入选香港特区政府“产学研1+”计划的项目。
近年来,香港积极构建创科生态,设立如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等政府引导基金。郑子剑认为,香港与内地应加强联动,特别是在人才与产业链方面优势互补,“整合利用内地人才优势,能更好地填补香港在硬科技运营及工程师人才方面的短板,为香港初创企业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他呼吁投资人更多关注“硬科技”领域,理解其长周期、高投入的特性,共同探索更适配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投机制。
“硬科技”在香港落地
《21世纪》:从柔性电子科技和高比能电池,你们团队是如何实现“硬科技”在香港的研究到落地的?
郑子剑:我们课题小组致力于柔性电子及电池材料应用研究,到现在已有十余年时间,从最基础的材料科研到电池科研,开展了大量研究项目。近年来,我们与更多企业展开合作,深入了解行业痛点,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并承担了一些政府及企业的项目。
近两年,香港推行“产学研1+”计划,香港特区政府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落地转化,我们的项目很荣幸成为首批24个获支持的项目之一。目前,我们已成立公司并进行了一定的融资,不过现在仍处于打磨初期产品的阶段。我认为我们的落地过程较为典型,即高校科研项目实现技术攻关,随后成立初创公司并开展市场化融资的这样一个过程。
《21世纪》: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们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会对未来产生哪些影响?
郑子剑:我们最新的科研成果,其一为柔性电池项目。我们致力于让现有的锂电池更具柔性,以便能够穿戴在身上,为未来可穿戴技术以及机器人提供能量支持。我们期望该成果能在运动健康、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实现未来应用。不过目前,这一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尚处于新生阶段。
其二是复合集流体的量产项目。该项目主要聚焦于用一种复合金属取代现有的纯金属,让电池变得更轻、更薄。如此一来,在相同质量或体积的情况下,电池能够提供的能量会更高。这意味着车辆续航里程将增加,各类设备的使用时间也会延长。若该项目成功实现,对所有使用电池的行业都将产生显著影响。从用户角度来看,电力成本和电池价格都会降低。
《21世纪》:“硬科技”的转化往往周期长、门槛高。香港在支持科研成果走向应用方面,提供了哪些具体的支持?
郑子剑:香港特区政府在支持科研成果落地应用方面有很多举措。
从小规模支持来看,有金额十几万港元的项目,还有助力初创企业入驻到香港科学园等平台孵化的项目等等。在大规模支持层面,较为知名的“产学研1+”项目最多可提供高达一亿港元的资金,支持高校初创企业落地。
由此可见,香港特区政府目前从多个方面对高校科研团队提供大力支持。从政策和资金角度来看,香港已不再是科创发展的洼地。
当然,我们也期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在人才、土地、空间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同时,希望在项目政策制定过程中,能以科学创新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优化政策,提升政策的灵活性。
加强人才联动
《21世纪》:香港的顶尖高校具体应通过哪些机制,来帮助初创企业精准识别、高效引进并成功落地全球前沿技术和国际人才?
郑子剑:科研成果的落地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除教授、博士这类科技的发起者外,其实在应用端也需要大量人才。
香港高校在吸引科研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香港是全球领先且安全的城市,基础科研条件较为优越,科研人员在这里也能获得较高的待遇。近年来,众多在海外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都陆续被吸引到香港开展学术生涯或创办企业。
香港在运营型人才方面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硬科技相关的运营型人才在过去相对较少,传统行业和金融科技领域的运营人才相对较多,工程师群体则是香港需要逐步发展的。这一问题不能完全依赖香港自身解决,而应与内地联动。内地拥有庞大的工程师人才库,整合利用内地人才优势,能更好地填补香港在硬科技运营及工程师人才方面的短板,为香港初创企业注入强劲动力。
风投赋能初创企业
《21世纪》:香港正积极发展创科生态,也设立了如港投公司这种政府引导基金。从一位科学家的视角看,你认为理想的风险投资伙伴,除了提供资金外,还应具备哪些特质来真正有效地帮助硬科技初创企业团队跨越“死亡谷”?
郑子剑:首先,对于科创而言,一开始的启动资金很重要。因此,我们非常希望有投硬科技项目的风投企业愿意进入这一领域。同时,硬科技的特性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落地难度大,也希望更多人能理解这一点。
其次,我们期望风险投资伙伴能在两方面为初创企业赋能。一方面是人才支持。初创公司团队大多由高校教授、教授的学生或博士后组成,科研人员出身的团队对市场和商业化落地的整体过程了解有限,因此需要相关人才辅助,协助组建具备落地能力的团队。
另一方面是产业资源的对接。初创企业需要上下游产业资源,相应的风投公司可以提供此类资源,其中也包括政府资源。
硬科技研发周期长且成功率相对没那么高,不过一旦成功,回报也可能呈倍数增长。目前,香港在创投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内地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时间较短。因此,我认为香港与内地可以加强交流互动,共同探索制定更适合香港高校“硬科技”项目落地发展的创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