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1 10:30:50 股吧网页版
生产体系稳健性持续增强
来源:经济日报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粮食供给能力稳中有升,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粮食生产体系的稳健性持续增强,产能结构和风险抵御能力不断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围绕粮食稳产增产持续强化系统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主产区普遍形成“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耕作格局,粮食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在黄淮海平原,通过改造灌区和完善排涝体系,有效降低了干旱及洪涝风险;在东北地区,重点推进黑土保护性耕作与高效节水灌溉,实现耕地质量与产能同步提升。与此同时,种植结构持续优化,政策引导下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节水小麦推广和旱作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在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加速应用,部分地区依托卫星遥感与物联网系统建立“智慧农田”,实现精准监测与科学调控,为粮食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总体看,我国粮食生产体系基础坚实,但在区域协调与体系完善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不均衡,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机制尚不健全,部分中小型灌区存在设施老化、信息化管理不足等问题。数字农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数据共享、平台互联及农户数字化应用能力仍需加强。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对粮食生产布局与应急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夯实基础设施,是稳产之基。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灌区改造和水利工程现代化升级,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数字化监测与运维体系建设,实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久”。同时,应统筹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与生态修复,加强中西部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后期管护,完善设施更新、养护和评估机制,确保工程效益长期稳定发挥。

  强化数字赋能,是提效之要。应加快构建粮食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体系,推动遥感监测、物联网感知、人工智能模型等技术在主产区常态化应用,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动态管理和精准决策。要完善农业大数据共享机制,提升气象、土壤、作物等多源信息融合水平,强化科研机构、企业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促进数字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建设气候韧性农业,是长远之策。要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推广耐逆作物和多样化耕作制度,完善极端天气风险预警和灾害应急调度机制,提升系统抗灾与恢复能力。应系统推进农业减排与固碳协同技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完善财政支持、保险补偿与政策激励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长效机制,为粮食安全提供可持续支撑。

  粮食的根基在土地,活力在科技,韧性在体系。稳产保供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场持续升级的系统革新。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做深,把数字化应用做实,把气候韧性建设做长,才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盛得更丰,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底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