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开启规划的关键节点,浙江省衢州市正为“十五五”产业发展探寻路线图。
11月7日,“2025年衢州产业资本招商大会暨氟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会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投资机构代表等共同探讨在技术变革热潮下的产业投资新机遇、新模式、新路径,助力衢州市以“五链”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衢州市依托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提出了以“五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为抓手打造“中国氟谷”、冲刺“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等多项发展目标。
大会期间发布的《“长三角创投新势力城市”发展指数》显示,在“长三角创投新势力指数——综合指数”TOP10排名中,衢州市位列第5名,六年间跃升了15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以“五链”融合打造“中国氟谷”
经过多年发展,衢州市已构建起涵盖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锂电新材料和其他高端功能材料四大领域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在此次大会上,衢州市宣布正式启动“中国氟谷”建设,以加快推动当地氟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衢州市正全力构建更加完善、现代化的氟化工产业体系,目标是在氟化工领域形成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企业梯队、创新平台、拳头产品、人才队伍和产业生态。
打造“中国氟谷”,也是放大衢州市氟产业优势、培育千亿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衢州市立足“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积淀,自2021年提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2022年出台《推进“五链”融合深化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以来,正持续推进“五链”融合,已构筑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六大标志性产业链。
今年7月,衢州市政府出台了《衢州市以“五链”融合为抓手打造“中国氟谷”行动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发展目标,到2030年,衢州全市氟化工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5%以上,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氟谷”。
根据上述《行动方案》,衢州市提出了以“五链”融合为抓手的具体路线图:建强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打造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厚植资金链,壮大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提升服务链,助力产业链。
例如,在构建产业集群方面,衢州市提出,以巨化股份(600160.SH)为龙头,培育壮大存量企业;紧盯国内外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全力招引项目扩增量;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强产业主平台建设,锻造提升产业链,加速形成氟化工现代化产业集群。
记者从衢州市相关部门了解到,衢州市拥有氟化工重点企业50余家,上市公司4家,巨化股份和永和股份(605020.SH)位列全球氟化工行业TOP20榜单。依托当地氟硅链主企业,衢州市构建起“有机氟+有机硅→高端复合材料→终端制品”全链条体系,推动氟硅两类材料在技术、产品和应用端深度融合,开发出了氟硅橡胶、氟硅树脂、涂料等高性能材料。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衢州全市氟化工产业产值约280亿元,约占全国氟化工产业总产值的30%。今年1—9月,衢州全市氟化工产值为240.4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年有望突破300亿元。
冲刺“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
除启动“中国氟谷”建设外,衢州市还将向“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发起冲刺。
清科控股旗下清科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长三角创投新势力城市”发展指数》显示,在“长三角创投新势力指数——综合指数”TOP10排名中,衢州市位列第五名,六年间跃升了15位。
“长三角创投新势力指数——综合指数”前十名城市具体包括:浙江省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安徽省芜湖市,浙江省衢州市,江苏省盐城市、扬州市,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和江苏省泰州市。
记者梳理发现,在分项指数排名中,衢州市多项指标进入前十名。除综合指数排名第五外,衢州市投资情况指数位居第三、政策环境指数位居第五、带动效应指数位居第八。
据了解,《“长三角创投新势力城市”发展指数》共从长三角地区“40+1”个城市中选取30座符合“创投新势力”特征的城市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安徽省有15座,江苏省有7座,浙江省有8座。
在大会上,衢州市提出了迈向“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的发展目标。对于衢州市打造“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的发展路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经济学教授李志青建议,衢州市可以在四个方面加大力度,创造出更好的创投发展前景,具体包括:构建“耐心资本”供给体系,筑牢发展根基;深化“五链”融合机制,释放乘数效应;创新“以投促引”模式,赋能开放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创投竞争力。
以构建“耐心资本”供给体系为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十四五”以来,资金链充分发挥赋能实体经济的“血液”作用,衢州市以投资服务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基金投资额从每年不足10亿元发展到百亿元,基金集群规模从150亿元到突破千亿元,达到1074.09亿元,实现了投资服务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市域的全面覆盖。
其中,衢州市级平台自主管理533.96亿元,省市县共建基金80亿元,区域合作基金215亿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衢州全市上市公司已从6家增长至22家。
在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高效闭环服务机制方面,衢州市聚焦产业链共性疑难问题,实施“调研排查—分析研判—细化清单—交办落实”四步工作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同时打响“企呼我应”品牌,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集成化的全周期、全链条服务。通过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分层的问题解决机制,实施问题处置与纪检监督“双闭环”管理,持续推动涉企服务从“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