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中国政法大学发布《关于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的联合倡议书》(下称《倡议书》),呼吁构建多方联动的综合防治体系,营造清朗、安全、可信的金融生态环境。
所谓金融“黑灰产”,泛指金融领域的黑灰产业,它们通常利用金融消费者在维权等方面的急迫心理,披着“合法维权”外衣,干着非法勾当,牟取高额不当利益,主要表现为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办理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侵害群众财产安全的行为。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虽竭尽全力打击金融“黑灰产”,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相关案件仍时有发生。唯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金融监管机构、公安司法机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行业组织等多方紧密协作,并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与精准度,构建无间隙、全链条的完整防治体系,才能形成合力,使金融“黑灰产”无机可乘,形成强大震慑。具体而言,构建完整防治链条应从三方面入手并发挥作用:
首先,构建协同共享信息、联动健全机制的联防体系,夯实防治金融“黑灰产”的监管基础。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透明度,可扭转信息不对称格局,让金融“黑灰产”无隙可钻、无空可入;同时便于监管部门实时掌握其动态与潜在手法,便于联防单位精准识别、快速查处。尤须强调的是,各参与方应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加强信息互通,提升治理效能,形成风险防控的事前预警、事中快速响应、事后精准打击的全流程协作。借助信息的“精确制导”,联防部门可进一步健全联动机制,督促金融机构落实高风险信息、线索的主动报告,提升监管部门定期开展线索研判、组织专项整治的能力,使金融“黑灰产”始终处于高压严打态势,无处遁形。
其次,构建规范权益保护、压实主体责任的社会互动体系,夯实防治金融“黑灰产”的社会基础。规范权益保护、压实主体责任,有利于凝聚社会防治合力、坚定防治意志、形成一致行动,使打击金融“黑灰产”不流于形式,扎实推进;同时,也能有效消除监管漏洞,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无法钻消费者“维权心切”的空子。可见,打击金融“黑灰产”非法行为,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消费者高效投诉、满意维权。为此,应进一步健全投诉举报处置标准,确保消费者合理诉求“快处快结”,严防恶意投诉占用资源;进一步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明确网络平台对入驻主体的资质核验、信息发布、风险事件处置等全流程管控义务,避免责任悬空,有效阻断金融“黑灰产”的互联网传播渠道,铲除其滋生的社会土壤。
最后,构建多方互动、恪守合理维权底线并普及防范教育的社会阵线,夯实防治金融“黑灰产”的民众基础。打击金融“黑灰产”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建立金融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常态化互动机制,才能及时厘清法律适用边界,形成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的双向提升,为精准打击新型黑灰产提供坚实法治支撑;通过构建“内部处理—行业调解—仲裁诉讼”阶梯式纠纷解决体系,深化多元化解功能,才能坚决抵制不正当施压牟利行为,畅通维权渠道,简化投诉流程,提高打击“黑灰产”效率;通过对民众普及防范教育,借助“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消费者保护周”等活动开展集中宣教,提升公众甄别能力,形成全民反金融“黑灰产”氛围,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压缩黑灰产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