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放平台,成都市青白江区于11月6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世界级陆港枢纽、现代化新兴城区”发展合作伙伴对接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活动现场,8个重点项目的签约金额高达44.16亿元,涵盖了跨境电商、大宗贸易、文创制造、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等多个领域。
在热闹的签约仪式背后,这些看似分散的项目如何被统一在一套清晰的发展逻辑之下?通过对青白江区多位负责人及签约企业的深度访谈,一条以“运贸产一体化”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清晰浮现。
“运贸产一体化”助力城市转型升级
对于外界可能产生的“项目繁多分散”之感,青白江区投促局局长罗开庆向记者直言:“我们全区招商引资的核心是‘运贸产一体化’。”
据罗开庆介绍,作为传统工业区,青白江正转型升级发力智能制造与装备材料。“这些产业的产品出口与原料进口,高度依赖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包括大宗商品的进口以及我们的电子产品、金属材料等走向世界。运输、贸易和产业在我们的区域是融为一体的。”
“我们从东南亚进口榴莲,第一步是大宗贸易和批发。同时,区内聚集的食品精深加工企业会将其制成榴莲饼等产品,既满足内需,也可再次通过班列出口。这就是‘运贸产一体化’的生动体现。”罗开庆举例解释道。
在国际物流通道上的深化合作,则展现了青白江做强枢纽功能的决心。两千年前,青白江区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蜀锦、蜀绣经此远销亚欧非各地。作为成都国际铁路港所在地和成都国际班列始发地,现如今,青白江也以此加快建设“世界级陆港枢纽、现代化新兴城区”。
据青白江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国际班列已联通境内外15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3.5万列。“十四五”以来,全区外贸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连跨4个百亿台阶,2024年达505.4亿元、年均增速35.1%。
2025年将实现全国首例常态化开行的“蓉欧非DPD捷运”产品。该线路从成都至比利时安特卫普,再延伸至摩洛哥丹吉尔,时效目标分别为15天和25天以内,开行频率将提升至每周一列。“这大大缩短了传统意义上中国到北非接近两个月的海运时间,”DPD中国策略发展部总经理马智鹏强调,“而且它的亮点是全国首例‘常态化’开行。”
当被问及为何在西安、郑州等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选择成都时,马智鹏归纳了三大优势:全亚洲最大的内陆港硬件基础,省市区三级政府打造的优越营商环境以及成都中欧班列开行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历史数据。
这条不断拓宽、加密的国际物流“主动脉”,正在催生更多合作机遇,此次活动还签署了中泰、中越枢纽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IP转化痛点:从“创意之都”到“制造落地”
在“运贸产一体化”的逻辑下,青白江区正着力推动文化创意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成都市融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东莞市亮节玩具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文创产品生产厂的项目,直指成都文化产业的核心痛点:强于IP创造,弱于产品转化。
“自从‘哪吒’火爆出圈之后,我们也感觉到成都虽然创造了很多文化IP,但实际上我们自身没有把它转变成投入市场的文创产品、周边的衍生产品。”青白江区文创产业相关负责人坦言,这正是他们奔赴上海、广东等地招商的关键原因,希望充分激活该区沉淀60余年的工业因子,通过与加工制造业优势地区的企业合作,实现文化IP的就地转化。
作为被招引的对象,东莞市亮节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昌的决策过程,混合了家乡情结与商业理性。“我本来就是四川人,在广东发展。说真心话,家乡真的需要企业带动就业、带动GDP。”他非常看好国内潮玩市场,“我们做的‘拉布布’‘火影’等产品供不应求。”落地青白江后,他们将以成都特色IP(如熊猫)为起点来做一些衍生产品,并密切关注“哪吒”等本土顶级IP的后续开发。
这个项目被置于一个更大的蓝图之中——在青白江,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厢古城,并未被当作纯粹的旅游景点来开发,而是形成了独特的“文旅+制造”融合模式。古城巨大的客流量为“展示制造”提供了可能。“比如,在糕点制作上,就把文旅和制造进行了结合。”罗开庆指出,这种将生产过程向游客展示的模式,创造出一种生活气息、产业与古城紧密融合的新型旅游体验。
选择在进博会这个以商品贸易为主题的平台上进行产业招商,体现了青白江更深层的意图。“利用进博会这个大IP、大平台,我们希望跟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企业进行多方面合作。”青白江区文创产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想利用强大的通道优势,汇聚全球的智力、加工制造、策划运作等各种能力,打造一个文创产业的集散地或‘码头’。”
从推动文创产品的本地生产,到构建“榴莲”产业链,青白江区借势进博会,远超一次简单的招商引资。这场在上海的签约会,清晰地展示了其立足开放枢纽优势,从通道、平台、经贸、交流等多方面发力,全面推进运贸产一体化发展,驱动先进制造、文创产业与千年古城焕新协同发展的战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