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信证券在深圳举办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
中信证券多位首席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将延续波动复苏态势,宏观政策将持续以积极财政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供有力支撑。在全球环境、科技趋势与制度变革的共同驱动下,中国资产的红利时代已然开启。从制造业定价权重估、企业出海深化到科技行情延续,三大配置主线清晰浮现。
中国资本市场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中信证券总经理邹迎光表示,过去一年,中国资本市场迈入全新发展阶段,焕发蓬勃生机。展望“十五五”时期,在全球背景、科技趋势、制度环境的深刻变革下,中国资本市场将呈现新的特征。
邹迎光表示,科技驱动下的新旧动能转换催生资本市场新机遇,中国产业关键突破与经济动能切换成效显著,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微观层面,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引领,推动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改善,点燃全球资金布局热情。
中观层面,资本市场向“新”发展趋势明显。今年,A股电子行业市值一度反超银行业,未来新质生产力行业市值占比将持续提升,市场表现将更贴合新经济发展与产业国际化进程。
宏观层面,“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将助力经济增长动能切换,预计明年经济将呈现结构分化下的温和修复,新质生产力将稳定未来五年经济增长中枢。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中国经济有望延续波动中复苏的态势。
明明认为,2026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升并向项目建设倾斜;在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空间依然存在,结构性货币工具将持续发力,央行继续进行国债买卖。宏观政策层面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仍将延续。
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明明认为,全球宏观环境整体偏宽松,债市方面,国债利率或将先下后上,需要关注两阶段主导因素的变化;外汇方面,人民币汇率有望温和升值;商品方面,黄金作为配置资产的长期价值仍具吸引力。
展望2026年,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表示,财政政策将强化逆周期调节、延续温和扩张,资金投向持续优化,城投转型成首要看点;货币政策落实适度宽松基调,政府债有望主导社融表现;投资端预计低位正增长,推动供需加速重回均衡。
2026年聚焦三大配置主线
“展望2026年,中国资产的红利时代才刚刚开始。”中信证券首席A股策略师裘翔表示,A股全球营收敞口企业已不局限于少数公司,而是足以推动整个A股行情,未来A股的基本面要放在全球市场需求去看,而不是单看本土需求。
裘翔表示,A股上市公司正陆续从本国敞口的本土化企业转型为全球敞口的跨国公司,中国资本市场也正从新兴市场逐步转型为成熟市场。“十五五”期间,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配中的位置有望进一步抬升,把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这是A股迈向低波动上行行情的基础。
从市场流动性来看,裘翔认为,追求稳健回报的绝对收益资金持续入市,应该是未来资本市场增量流动性格局的核心特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A股宽基指数波动率步入长期下行趋势;工具型产品逐步抢占传统主观多头产品市场份额,可能会阶段性放大局部板块和主题的波动,但并不影响大局。
配置方面,裘翔认为,可聚焦三大主线:
一是中国制造业定价权重估。“十五五”期间制造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份额优势向定价权、利润的转化,提升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具有份额优势、供给弹性小、重置成本高的领域,长期利润率提升是核心投资线索,重点关注有色、化工、新能源行业。
二是企业出海深化,渗透初期品类可关注利润率抬升,加速阶段需紧盯全球产能布局,出海赛道已从工业品延伸至技术服务、IP、文创、餐饮供应链等,机械、创新药、电力设备、军工行业是重点方向。
三是科技行情延续,需等待AI商业化场景的突破性节点打开想象空间,云侧生产力工具、个性化AI、端侧硬件及应用均有机会,且云侧定价已相对充分,当AI向端侧扩散时,中国在硬件和应用端的竞争优势将显现,重点布局半导体、算力、端侧硬件、AI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