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光伏、储能等板块开盘后强势领涨。截至收盘,中来股份(300393.SZ)、拓日新能(002218.SZ)、协鑫集成(002506.SZ)、中利集团(002309.SZ)、亿晶光电(600537.SH)多股涨停,阿特斯(688472.SH)、煜邦电力(688597.SH)多股涨超8%。
消息面上,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昨晚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针对新能源消纳调控提出总体要求与具体实施路径。行业认为,这将利好储能、电气设备、光伏、海上风电等行业。
《意见》提出多项重点任务,首项是针对新能源资源分布特点,分类引导开发与消纳的差异化策略。
“分类引导把原来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具象到确切场景中。”一名电力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内新能源资源与负荷在地理上逆向分布,西北地区新能源富集,负荷却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地。分类引导可让新能源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外送电力能满足东部产业发展需求,就地消纳也可将绿色能源就地转化为氢氨醇等产品,减少对外送通道的依赖。再如,明确海上风电以就近消纳为主,也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负荷需求适配。
市场化改革也被置于突出位置。《意见》提出,在价格机制上完善跨省跨区送电、新能源就近消纳、调节性资源容量等电价机制,推动市场价格信号向终端用户传导,以此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对此,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本杰表示,新的价格机制能推动绿电直连用户精准评估用电需求,避免申报过大的接网容量;还将鼓励挖掘用户自身调节潜力,增加自发自用比例,甚至通过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等增收。
《意见》还提出,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明确“常规水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煤电灵活性改造+虚拟电厂”的多元混合调节路径。强调大力推进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建设,挖掘新能源配建储能调节潜力。
“我国新型储能‘十四五’期间高速发展,呈现‘规模小、数量多、覆盖广’态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表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突破100吉瓦,较“十三五”末增超30倍;去年新增储能项目中八成为分布式储能。
她认为,未来分布式储能发展将呈三大趋势:一是应用场景多元化,数据中心、零碳园区将是热门场景,且随着绿电直供模式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规模化落地,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宽;二是对高耗能行业降碳保供的支撑,通过峰谷电价套利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同时,提升用电稳定性;三是助力聚合参与电力市场模式加速落地,例如引导分布式储能接入虚拟电厂,优化需求响应补贴机制,并参与大电网调峰、保供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