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口结构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随之改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近日出版发行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一书中,对“怎样理解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作出了详细解读。
解读文章认为,《建议》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这一部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顺应人口发展趋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人口结构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需要随之调整。解读文章称,人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学龄人口呈现“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的特点,构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人口背景,决定着教育资源需求的时空结构。
根据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全国初中招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94.12万人,这也是初中招生人数连续四年增长。初中招生持续增加的同时,小学招生人数下降较为明显。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1616.63万人,较上年减少261.25万人。
2024年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义务教育方面,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
今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根据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公众号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解读时提到,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将持续增长,预计2029年达到峰值。
“十五五”时期,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包括了几个方面,首先是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解读文章强调,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合理优化城乡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
其次是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解读文章指出,要推动地方加强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全面打通县域内小学和初中校舍资源共享途径,因地制宜支持有条件的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就近共享校舍。
当前,多地已经在推进小学和初中校舍共享。例如,此前不久,厦门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合理增加人口集中流入地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打通区域内小学和初中校舍资源共享途径,加快补齐普通高中学位缺口。
青岛市探索了将初中一年级新生安置到有闲置校舍空间的小学就学的模式,以应对学龄人口的变化。
第三是稳妥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文章提到,要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基础教育市级统筹力度,以地级市为单元编制基础教育学校发展规划。
前述《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提到,在办学机制体制改革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市级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育评价、规范办学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开展综合高中建设试点,探索登记入学、均衡派位、划片招生等多元化录取改革,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相比县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更加雄厚,探索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也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地级市带动县中提质,可以通过师资的帮扶,也可以建立连锁机制,通过名校牵头,实现集团化办学,带动县中的发展。
第四要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解读文章称,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的重点和难点。要优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加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调整力度,引导一批符合条件的教师跨学科跨学段任教。
应对学龄人口的新变化,多地从本地实际出发,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的布局。其中,包括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江西省丰城市、湖北鄂州等多地将部分教师转岗至初中任教,以此解决小学教师过剩而中学师资不足的矛盾。
例如,2025年8月,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发布公告称:“为促进我县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中学扩容后师资紧缺问题,保障全县中学正常教学需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遴选小学教师到初中学校任教。”
长汀县今年遴选30名小学教师到初中学校任教,本次选调的教师,按编制关系,城区所属小学遴选到城区所属中学,农村所属小学遴选到农村所属中学。
有专家分析称,在新的人口形势下,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会波浪起伏式地出现“富余”与“紧缺”问题,同时叠加农村与城市的流动导致的城乡差异。
第五是优化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解读文章称,未来几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仍处于上升期,要努力满足国家战略、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