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储能产业正经历全球爆发期。
一方面,国内储能电芯“一芯难求”,不少头部电池企业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另一方面,我国储能企业的海外订单也在暴增,海外市场为我国储能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注意到,资本市场对储能概念的追捧亦十分火热。11月11日,储能概念反复活跃,截至收盘时间,多只相关概念股收获涨停。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储能概念股股价翻倍。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入“兑现期”,刚性缺口集中显现。“各国补贴政策的集中落地,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市场对储能设备的需求。从本轮需求增长的背后因素来看,主要是‘政策补贴+技术降本+能源结构转型’三周期叠加的结果。”
储能产业迎来全球爆发期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加,新型储能产业已逐步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近日,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
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
朱华雷阐述道:“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各国加速新能源替代,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无法稳定供电。储能作为新能源发电的‘配套设施’能解决新能源发电与用电负荷不匹配的问题,保障电力持续稳定输出。”
中信建投发表研报称,看好储能全球共振的大趋势不变。国内储能全面迎来经济性拐点,投资极为旺盛,主要是新能源市场化以及容量电价推动产业持续性上。中信建投认为,储能累计渗透率尚不足10%,上调明年国内新增装机至300GWh。海外最大的机会来自数据中心带来的储能需求,龙头企业已有大量订单。
放眼当下,储能产业的火热已蔓延至相关产业链。
中信建投认为,储能将带动锂电需求明年增速超过30%,对应材料、电池、集成均存在投资机会。
产业链火热的同时,政策对储能产业的支持也在持续加码。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在储能技术发展方面,《指导意见》提到,要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适配能力,包括大力推进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建设,挖掘新能源配建储能调节潜力,提升利用水平。创新应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加快突破大容量长时储能技术。
海外布局提速
值得关注的是,受益于市场需求,海外市场也为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今年以来,我国储能企业频获海外大订单,从光伏配套到电网侧、用户侧,乃至数据中心等多元应用场景,中国储能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今年1月至6月,中国企业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合作,总规模超160GWh,同比增长220.28%。
对于海外需求的激增,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记者补充说:“AI数据中心建设催生额外电力需求,而部分海外地区电网设备老旧、输电网络长期投资不足,储能作为户侧备用电源,也有效保障供电稳定、缓解电网压力。”
面对海外这一庞大市场,我国储能企业正从过去的“配套”角色,跃升为全球能源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出海已成为其瞄准的重点。
例如,今年6月份,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孙公司EVE ENERGY STORAGE MALAYSIA SDN.BHD.将以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及/或自筹资金(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投资建设新型储能电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86.54亿元,项目建设期不超过2.5年。
亿纬锂能当时称,上述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公司海外业务的扩张发展,通过海外生产基地产能的扩大,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储能配套需求。
“我国储能企业‘出海’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目前,国内储能企业‘出海’正向高端进阶:一是技术标准输出,为欧美定制千安时级超大电芯;二是更深层的生态模式输出,如在当地建厂、构建供应链、创造就业,将整套运营和服务体系根植于海外市场,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