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1日,创新成果播种行动暨“科产金一体化”专项路演活动(宜宾站)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
本次活动聚焦宜宾重点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汇聚来自全国新能源、化工医药等领域的14项重大科技成果,通过专场路演形式,推动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深度对接,赋能优质中小企业。据了解,2024年底试点“创新成果播种行动”活动以来,已累计促成12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相关地区路演对接,吸引创投机构意向投资额超过70亿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并对成果转化作出重要部署。本次活动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赵超凡表示,将围绕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优生态等重点工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样品变成产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11月11日活动现场,拍摄:张旭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不断强化科技资源支撑。近年来成功实现从“一黑一白”(煤炭、白酒)到“一蓝一绿”(数字经济、绿色新能源)的战略性转型,在持续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培育出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聚集了海量优质中小企业。
从数据来看,宜宾已汇聚2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近3年招引本科及以上人才5.23万人。同时,宜宾市积极探索基金赋能、赛事牵引等新路径,优化组建10亿元人才基金,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4万人,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2024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达55.29亿元,增速21.3%,是全省平均增速的2倍。
本次活动组织多家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代表参与,为优质科技成果在宜宾的产业沃土上落地、生根提供战略指引和核心助力,进一步助力宜宾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四川样板”和“宜宾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经过深入调研、挖掘宜宾市“4+4+N”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个性化创新需求,依托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大模型技术,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G12H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组件”等14项重大科技成果精准匹配适宜场景。
创新成果播种行动以中国科学院8.8万件存量待转化的高质量发明专利为切入点,通过快速梳理各类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创新需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选种、育苗、培优”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为各领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市场环境。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翁啟文表示,2024年底试点“创新成果播种行动”活动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促成12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相关地区路演对接,吸引创投机构意向投资额超过70亿元。相关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一张网”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赋能地方优质企业培育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变产品
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赵超凡在活动中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并对成果转化作出重要部署。工信部科技司将围绕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优生态等重点工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样品变成产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具体来看,将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建机制方面,从源头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健全以产业需求和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技术研发机制;搭平台方面,建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载体,优化制造业中试服务,打造高水平企业孵化平台;强服务方面,持续提升技术转化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务措施;优生态方面,发挥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等服务平台作用,优化服务生态。
“科技成果播种行动通过成果供给、需求挖掘、金融支持、服务赋能,助力供需对接、服务地方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希望广大企业主动挖掘创新需求、对接创新成果,金融机构浇灌金融‘活水’,科技服务机构强化支撑,让更多的‘金种子’生根发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赵超凡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各地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推动创新成果播种行动在更多地区和更广领域落地,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注入新动能、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