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雁争)11月11日,创新成果播种行动暨“科产金一体化”专项路演活动在宜宾举行。活动以“创新驱动播种未来”为主题,汇聚14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数十家金融机构与百余家优质企业,通过政策解读、成果路演、专场对接与实地考察等多环节联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宜宾“4+4+N”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打造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宜宾样本”。

政策赋能:搭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桥梁
本次活动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宜宾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多个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代表齐聚现场,为“科产金”融合发展把脉定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翁啟文表示,产业革命始于技术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兴于产业创新,三者形成的良性循环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依托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资源优势,活动已累计促成12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吸引创投意向投资额超70亿元,充分彰显了“一张网”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赋能地方优质企业培育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在政策解读环节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所副所长张赤东从成果转化、园区建设、新产业成长的“金三角”关系出发,强调企业主导、市场驱动与跨界融合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围绕科技型企业融资痛点给出针对性建议。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离不开金融工具的精准赋能,高成长产业债、科技创新公司债等产品应与区域产业需求深度绑定,尤其是要为未上市专精特新企业开辟‘股债联动’的融资通道,这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让创新主体轻装上阵。”张赤东说。
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表示,宜宾已构建超600亿元基金矩阵,建立普惠金融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宜创贷”等特色产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连续四年居四川首位。同时通过“江源行动”签约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顶尖团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近4万人,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达55.29亿元,增速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为“科产金”融合提供了坚实政策保障。
成果落地:前沿技术精准匹配产业需求
活动现场,两项前沿科技成果的亮相路演成为焦点,展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潜力。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高鹏推介的“钙钛矿光电关键材料”,通过含氟单体设计实现高透明、耐高温、柔性化特性,电池转化效率超21%,已与宁德时代、协鑫光电等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可广泛应用于建筑一体化、便携穿戴、卫星能源等高端场景。
北京曜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于超带来的“G12H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组件”,将电池效率提升至30%以上,突破传统晶硅电池效率瓶颈,其全光谱吸收技术可使光伏电站建设成本降低5-6个百分点。该成果已完成工业级适配与第三方认证,计划明年建成全球首条中试量产线,与宜宾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形成高度契合。
专场路演环节设置新能源与化工医药两大分会场,12项优质科技成果逐一亮相,吸引150余家企业现场对接。依托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大模型技术,这些成果均经过精准筛选,与宜宾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绿色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中国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步发布“专精特新”专属金融服务方案,为成果转化提供从种子轮到上市期的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
生态升级:从“产业沃土”到“创新高地”
作为“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已实现从“一黑一白”到“一蓝一绿”的战略转型,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优质白酒与动力电池两大产业迈入千亿级。活动期间,参会嘉宾深入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宜宾高新区光伏产业园、翠屏区五粮液产业园实地考察,直观感受宜宾产业生态与创新活力。
宜宾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韩斌在城市推介中用“123456”数字组合展现城市实力: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人均GDP居全省第五,常住人口居全省第六。目前宜宾制造业覆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拥有2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1家、高新技术企业487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成为“科产金”一体化发展的优质试验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一级巡视员郑琳表示,宜宾作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本次活动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随着更多科技成果在宜宾落地生根,将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崛起,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与会代表认为,此次活动不仅让14项“金种子”科技成果找到了成长沃土,更完善了“政策引导、科技赋能、金融支撑、产业承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宜宾有望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科产金”一体化发展,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为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制造强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