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1 22:53:40 股吧网页版
专访启明创投邝子平:香港已成为硬科技企业国际化重要融资渠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袁思杰香港报道

  “最近这一年,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香港资本市场为中国新一代科技企业,尤其是包括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化融资渠道。”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在2025香港金融科技周期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港交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港交所上市企业数量81家,同比增长50%。其中,医疗健康、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企业占比超 70%,成为IPO(首次公开募股)市场主力。截至11月3日,港股IPO募资额达2164.74亿港元,同比激增203.5%,居全球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优秀公司赴港上市并未对港股估值与流动性造成压力,足见香港市场底蕴还是非常深厚的,这也是内地优秀创新企业对香港的一个重要期待。”邝子平指出。

  作为长期活跃在一线的资深投资人,邝子平从事风险投资行业已逾25年,其于2006年所联合创立的启明创投,是中国领先的创业投资机构。启明创投已投资超过580家高速成长的创新企业,其中超过210家成功上市或通过并购退出,80多家成长为行业公认的独角兽或超级独角兽企业。

  启明创投的投资企业中,包括众多在各自细分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在最近的AI浪潮中,启明创投亦抓住时机,截至目前已经在AI领域总计投资了100多个项目。邝子平表示,“在科技发展的早期阶段,投资热度略高一些不是坏事,关键在于这个领域未来是否能够产出大的价值和伟大的公司。”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生态,邝子平指出,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已进入需要继续“破题”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让大湾区的人才、技术优势流动起来,同时大湾区各城市需要作为一个联盟和整体,去思考各自的定位。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9月发布的最新《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广深港”创新集群首次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榜首,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新增科技创新企业达34.99万家,成为中国科技初创活跃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如何消除目前的一些障碍,让一家科技企业在香港科学园创立之后,很快扩大规模,扩展研发队伍,以及利用好深圳、东莞、广州等内地城市的能力?如何把这件事情做通做透,我觉得还需要大家更多的智慧。”邝子平表示。

  谈及企业出海,邝子平表示,“当下,我们投资的一大主题,正是基于中国企业已具备充足能力参与全球竞争并做到领先。”他指出,如今企业“生而全球化”,投资机构也需同步升级为“生而全球化”的机构.

  中国企业已是“生而全球化”

  《21世纪》:启明创投近期在支持投资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上动作频频,例如文远知行与Uber在沙特落地Robotaxi服务,以及海博思创在菲律宾签署大型储能项目。在你看来,这些成功的出海案例,背后有哪些因素的支持?

  邝子平:我们已不太把中国优秀企业的全球布局简单称为“出海”。当下,我们投资的一大主题,正是基于中国企业已具备充足能力参与全球竞争并做到领先,这些企业本质上已是全球化企业。

  中国创新企业的先天优势显著:其一,庞大的本土市场让企业在起步阶段就能快速验证产品。如今越来越多企业不再等待规模壮大后再“出海”,而是从创立起便具备全球化实力。在产品推出后,它们能够先迅速在本土市场进行试水,再将全球某几个重点区域作为首批目标市场。

  这一新趋势,对早期投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投机构需在企业成长初期助力其建立国际化视野,投资人自身也必须具备国际化能力。

  过去,中国企业多在本土市场充分打磨后再构建国际化能力,对投资人“从企业诞生起赋能国际化”的要求较低。如今企业“生而全球化”,投资机构也需同步升级为“生而全球化”的机构。

  其二,中国深厚的人才储备与市场是另一大先天优势,这是许多中小国家所不具备的。依托这一优势,中国企业能快速在全球建立竞争壁垒。

  当然,企业除本土人才外,也需尽早网罗国际化人才,既包括技术人才,也包括熟悉目标市场的人才,例如布局中东需熟悉当地市场的团队,进入东南亚则需了解该区域的团队。

  因此,一方面中国企业自身能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投资人也需在这些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香港赋能硬科技企业

  《21世纪》:香港作为国际化的“超级联系人”,其独特的金融、法律和人才环境,能为科技企业应对不同市场的监管与文化差异提供哪些体系化的支持?

  邝子平:最近这一年,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香港IPO市场及股市流动性等各方面,为中国新一代科技企业,尤其是为包括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化融资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优秀公司赴港上市并未对港股估值与流动性造成压力,足见香港市场底蕴还是非常深厚的,这也是内地优秀创新企业对香港的一个重要期待。

  其二,许多企业早期便开启国际化进程,过程中亟需法律支持。香港在国际化法律体系与法律人才储备上有一定的优势,无论是在商标、知识产权(IP)纠纷及诉讼(litigation)等方面。

  我们作为投资人,与国际权威律所保持密切沟通,可以为企业对接香港律所资源。初创企业成立初期往往想不到提前聘请优质的知识产权律师,而我们因为已经在不同区域遇到过类似案例,可以发挥桥梁作用。

  《21世纪》:香港今年推出了“科企专线”等机制,旨在更灵活地助力科技企业上市。你认为这类金融创新制度,将如何更好地吸引风投,支持科技初创企业发展?从风险投资的角度看,香港还可以在哪些角度进一步突破,以更好地评估和承载硬科技企业的长期价值?

  邝子平:这些举措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在整体氛围和信号层面,它们向市场传递了非常正向的信息,就是香港市场欢迎科技企业上市。

  尽管具体措施未必对每家企业都适用,但香港金融监管机构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给内地初创科技企业带来了正向信号,增强了它们将香港视为上市地的信心。

  其次,在具体操作层面,以往一些科技属性强、拥有核心IP的企业,可能因担心在IPO申报过程中过早披露技术细节。如今,新政策允许部分企业进行保密申报(confidential filing),使它们能够更早与港交所沟通互动。

  如果时机尚未成熟,企业可继续完善自身,不必过早公开关键信息。等到双方都觉得时机成熟了,再向公众披露必要信息。这些具体举措对企业确实非常有帮助。

  在此基础上,香港仍需关注如何维持市场流动性,特别是在今年初“DeepSeek时刻”促使全球投资人重新评估中国科技资产之后,香港如何吸引更多国际长线基金,无论是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还是企业方,都对此抱有期待。我们也希望企业在香港上市后表现良好,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

  关注AI应用细分领域

  《21世纪》:你曾判断人工智能应用层将在2025年后迎来爆发期。启明创投在筛选这些领域的项目时,除了技术本身,还会参考哪些标准?更青睐哪些类型的AI创业者和团队?

  邝子平:这也是阶段性的,在当前阶段,对于AI及其关联应用的初创公司,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对AI有深刻认知、具备技术背景的团队。

  因为AI技术尚未成熟,未能成为像水、电一样“即取即用”的公共服务,所以现在还需要团队对技术有深厚理解,才能探索出大家想象不到的应用。因此,我们在筛选时非常看重创业者是否具备AI原生(AI Native)的认知能力。

  同时,我们认为中国已有足够多的团队投身于大模型底层技术的研发。如果企业仅聚焦于开发新一代大模型,我们可能会有所顾虑。我们认为好的企业必须对AI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其所要颠覆或创新的领域有足够认知。

  启明创投基金规模较大、市场影响力较广,我们并不在意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大项目,还是轻量级的应用开发团队。只要团队优秀、能力突出,我们都愿意投入。

  《21世纪》:在AI应用层面,启明创投的重点关注方向还有哪些?

  邝子平:我们关注的领域较为多元。其中一个是具身智能,自动驾驶是具身智能的一个方向,也是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一个真正的落地应用。

  除了人形机器人系统及其在垂直领域的深耕,我们还对关键上游零部件感兴趣,如灵巧手等。此外,数据采集等基础设施也是具身智能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些环节。在这一大方向,还有很多细分的领域。

  我们需要做的是:这些细分领域究竟是随着行业浪潮能够做大赚点钱的一门生意,还是真正能够做成一个事业,未来能够成长出一家很大、很成功的公司。这是我们在评估上游零部件等生态企业时非常关注的一点。

  《21世纪》:目前市场出现了“AI泡沫论”和对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的质疑,你怎么看待这些观点?

  邝子平:在科技发展的早期阶段,投资热度略高一些不是坏事,关键在于这个领域未来是否能够产出大的价值和伟大的公司。

  就具身智能而言,很难精确衡量当前热度是否适中。如果以10分为最理想状态,目前是8分还是15分,是13分还是7分,很难去衡量。

  但我相信,这个方向没错。即便在某一轮融资中,某家公司因市场看好而估值略高一些,但不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大方向的投入,我依然看好这一方向的发展前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