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科新源(301292.SZ,股价56.65元,市值126.21亿元)成为新能源板块备受瞩目的明星股,不到一个月,公司股价累计上涨超两倍。尽管公司前三季度仍处于亏损状态,资本市场却持续看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
在股价连续上扬期间,海科新源先后与昆仑新材、合肥乾锐两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家公司均涉足固态电解质研发。11月11日晚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昆仑新材董事长郭营军,询问与海科新源的合作是否涉及固态电解质溶剂、鲲系列产品和阻燃性溶剂。对方回应称,此次合作主要是溶剂,上述产品都有涉及。
合作方昆仑新材曾计划上市却终止
11月11日晚,海科新源发布公告,宣布与香河昆仑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新材”)于2025年11月10日签署《战略合作暨原材料供货协议》。协议约定,两年内昆仑新材将向海科新源采购59.62万吨电解液溶剂。
海科新源表示,昆仑新材承诺将其作为战略供应商,在原料采购中优先保障公司产品供应份额。
除了现有溶剂和添加剂产品,双方还达成意向,将联合开发新产品与新应用。
尽管昆仑新材并非上市公司,但其客户阵容包括宁德时代、远景动力、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并在湖州、宜宾、宜昌及匈牙利规划了总计60万吨电解液产能。
昆仑新材早在2023年就有上市计划,原拟募资10亿元投入年产24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2020年至2022年,宁德时代连续三年为其第一大客户。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昆仑新材营收从约1.92亿元增长至21.14亿元,但净利润持续为负,分别亏损约974.86万元、4884.38万元和1.19亿元。2024年,昆仑新材终止了创业板IPO进程,当时监管方面曾就其核心技术等问题提出问询。
除了液态电解液溶剂,昆仑新材在固态电解质方面也早有布局。去年10月,在苏州举行的一次行业峰会上,该公司透露,其氧化物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已向国内外客户送样,并获得良好反馈。同时,公司还发布了固体电解质膜片及基于该膜片制作的薄膜固态电池。
两份大单背后的合作方均涉及固态电池
昆仑新材董事长郭营军近日出席了全国电化学大会,公司技术专家也在会上发表了关于“电解质从液态到固态的产业化技术突破与应用”的主题演讲。
演讲内容指出,固液混合电池将率先进入量产阶段,并列出时间表——2025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2027年左右建立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并推出原型车,2030年前后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并正式装车。演讲还强调,固液混合技术是提升三元液态电池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已突破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瓶颈,下一步需重点提升其安全性、循环寿命与低温性能。
11月11日晚,记者通过微信向郭营军求证与海科新源合作是否涉及固态电解质溶剂、鲲系列产品和阻燃性溶剂产品,他向记者确认,合作主要包括溶剂,且涵盖上述产品类型。
从基本面来看,海科新源去年净利润亏损2.6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继续亏损1.28亿元。
然而,在资本市场上,海科新源却成为电池板块的热点。海科新源之所以受到资本热捧,与固态电池概念密切相关。据其在10月13日于互动平台的回复,公司持续在固态电池电解质领域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开展基础研究与工艺优化,目前布局产品包括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凝胶电解质单体及高纯硫化锂等,部分已进入中试验证阶段。
除了昆仑新材,海科新源近期还与国轩高科关联企业——合肥乾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后者将向其采购20万吨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
记者在招聘平台查询发现,合肥乾锐正在合肥肥东县招聘固态电解质研发工程师,岗位涉及方形铝壳或软包圆柱铁锂/三元/半固态-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材料电性能研发与优化,以及铁锂/三元固态电池的结构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