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基本建立,持续保障新能源顺利接网、多元利用、高效运行,新增用电量需求主要由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
“‘双碳’目标提出后,相关政策形成了‘1条主线+N项措施’的框架。其中‘1’即能源转型主线;‘N’则包括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特高压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均围绕能源转型展开。”金辰股份首席执行官祁海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电力消纳并网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新能源消纳政策的落地,将让新能源产业加速从“建得好”迈向“用得巧”,新型电力系统适配能力提升是关键支撑。政策强调的电网承载力提升、调节能力优化,需要储能、虚拟电厂等技术协同发展。
“《指导意见》提到,2030年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基本建立。这一目标的确立,为新能源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政策强调多元利用和跨省跨区新能源交易更加顺畅,正是解决当前新能源发展瓶颈的关键,有助于缓解新能源就地消纳难题。
“《指导意见》对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影响是系统性和深远的,将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未来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建设将更注重与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并吸引东部产业转移以实现就地消纳。分布式光伏电站方面,政策支持将拓展其应用场景,工业园区、外向型企业等将成为重点市场,项目盈利能力与“自发自用”比例密切相关。
晶澳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导意见》不仅是对新能源装机的“量”给予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设计把“消纳”内生化,使边际消纳成本显性化、可定价、可交易,从而将行业增长逻辑从“补贴—规模”转向“市场—技术—系统价值”,对降低长期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及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政策东风之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加速布局,新能源消纳的新模式、新业态逐步落地。
据上述隆基绿能负责人介绍,隆基绿能早已认识到单纯发展电力不足以实现全领域脱碳。公司长期倡导通过电氢协同、光储多元耦合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单一的光伏发展面临电网消纳与安全运行的压力,而“光+储”成为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晶澳科技一直致力于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布局。
上述晶澳科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晶澳科技已发布覆盖电源侧、电网侧与用户侧的七大典型储能解决方案。在新能源配储场景中,通过储能平滑发电曲线、参与电力交易,帮助客户提升收益的确定性;在火电耦合场景中,解决了欧洲地区热电矛盾,实现电热解耦与电价适配;在独立储能场景中,服务于电网调频调峰,增强系统稳定性。此外,在工商业储能场景中,晶澳科技提供了并网型、并离网型以及离网型等多种解决方案,旨在降低用电成本、提升供电可靠性,并推动无电地区清洁能源替代。
为更好实现新能源消纳与调控,《指导意见》还提出分阶段目标:到2035年,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在新能源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新能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高效消纳,支撑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屈放进一步表示,《指导意见》明确要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并加强配电网建设,这将为特高压设备、智能变电站、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带来明确增长机遇。下游电力销售市场也将推动服务升级,促进电力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整体产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