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到,推动新能源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实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强新能源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布局及优化运行,推动算力设施绿色发展。
“《指导意见》的发布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高度重视,也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随着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其带来的能耗问题也日益凸显,绿色化建设势在必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还存在部分算力设施“小而散”、老旧算力设施能效偏低等问题,在节能降碳改造方面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储能技术和电网升级成为推动算力设施绿色发展的两大关键支撑。
其中,储能系统作为调节电力供需矛盾的核心手段,可有效化解绿色能源间歇性、波动性与算力设施持续高负载运行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为实现高比例甚至100%使用绿电提供技术基础。《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建设,挖掘新能源配建储能调节潜力,提升利用水平。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跃居世界首位。
“当前,储能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固态电池、氢储能等前沿技术持续突破,已从示范应用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在新能源消纳与电力保供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则决定了算力设施绿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上限。如果电网无法承载大规模的新能源电力,即便市场有意采购绿电,也难以获得稳定可控的绿色电力。《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主配微协同的新型电网平台,提升电网承载力。优化全国电力流向,进一步扩大新能源资源配置范围,稳步提升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规模。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装机总量首次超越火电装机总量,能源转型正进入以高比例新能源为特征的关键阶段。“面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给电网带来的挑战,需通过规划协同、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进一步提升系统适配性。”郭一鸣说。
在政策端和产业端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算力设施绿色化建设正步入系统推进、规模发展的新阶段。面对绿色算力发展机遇,产业链企业正在加快相关技术发展与业务布局。
作为第三方算力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北京秦淮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淮数据”)坚守超大规模发展模式和零碳发展战略,率先进入及重点布局的业务区域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高度契合。在推动算力设施绿色化建设方面,秦淮数据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将着力探索与实践“算电协同”新路径,重点关注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等项目,并研究搭建智能微电网、动态负荷调控系统等,更高效地驱动绿色算力革命。此外,公司也将继续围绕“东数西算”节点及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域进行深度拓展。
作为国内极少数具备液冷整机柜设计制造全流程和大规模交付能力的厂商,紫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股份”)也在加大布局力度。紫光股份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公司正加速推进相变冷板等新兴液冷技术的开发验证与产品化落地,全面满足高密算力集群和高功耗芯片带来的严苛数据中心降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