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中期分红积极性持续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今年已有1083家公司宣布中期分红(含季报、半年报分红、特殊分红),分红金额合计7661.69亿元,已超去年中期分红金额。其中,超300家公司首次进行中期分红。
在监管引导和内生需求双重驱动下,中期分红“生力军”持续壮大,中期分红渐成风尚。在业内人士看来,分红能力和稳定性是企业价值的“试金石”,多次分红既让投资者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也有助于上市公司吸引长期资金,进而对A股整体的估值逻辑、投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市场从“交易博弈”转向“价值投资”。
中期分红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不少公司首次加入中期分红行列。截至11月11日,1083家A股公司公告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其中778份已经实施完毕,分红金额合计4006.6亿元;305份待实施,拟分红金额合计3655.09亿元。
316家公司披露了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分红计划,分红金额超过1000亿元。上述公司中,总市值超百亿元的有146家,占比46.2%。这其中,不乏总市值超千亿元的行业龙头,如中国神华、兴业银行、立讯精密、工业富联等,涵盖能源、金融、制造业等领域。
“分红创新高是中国资本市场步入成熟的重要标志,能够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状况稳定、有未来稳定预期回报的信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把分红作为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回报投资者的重要工具,投资者也有了更多回报感。
上市公司拟实施中期分红的底气,源自于其具备充足的盈利和现金流。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A股非金融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实现个位数增长,全部A股上市公司同比增速超过5%,均明显好于2024年同期及全年的盈利增长情况。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分红数据的大幅增长说明股东回报意识增强,高分红、多次分红已成为上市公司回馈股东、增强投资者获得感的重要方式。同时,分红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盈利质量和现金流的情况,大规模中期分红表明相当多上市公司经营稳健、现金流充沛,对未来盈利稳定性有信心。
除了基本面改善,上市公司分红也受政策引导、市场生态变化等因素影响。新“国九条”提出,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信息披露评价指引进一步提高现金分红评价权重,引导上市公司提高分红频次与比例。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层面进行了强力引导,让上市公司对分红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同时,随着机构投资者及长期资金占比的持续提升,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等理念不断普及,市场对持续、可预期的现金回报需求显著增强,推动更多企业为契合市场投资偏好而加入中期分红。
近日,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提出“多措并举引导上市公司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施一年多次分红,增强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
“分红是长期战略考量而非短期行为,需要慎重制定中长期分红方案,确保有足够现金流保证长期稳定的分红。”郑志刚说,如果一家企业稳定的分红举措突然中断,会向资本市场传递出糟糕的信号,进而造成股价波动,并对生产经营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制定并公布清晰的中长期分红计划或修订公司章程,将分红政策“制度化”。比如在未来3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中,不少公司表示在当年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的情况下,原则上每年都进行一次利润分配,且包含一定比例的现金分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进行中期现金分红。
在燕翔看来,上市公司在制定分红政策时,应该兼顾投资者回报和公司未来发展,综合考虑自身所处的行业特性、发展阶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多方面情况,制定合理、稳定、可持续的分红方案。
他认为,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公司,在债务负担较小、现金流充足且闲置资金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大分红力度、提高分红频率,制定常态化的分红机制,及时与投资者分享公司发展红利。投资机会较多、处于成长期的科技等企业,可以将分红比例控制在合理水平,并预留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等核心业务,以夯实企业长远发展基础。同时,要杜绝非理性分红,避免因高比例分红而出现经营风险加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