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发文宣布,他将逐步退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的舞台,并由新CEO格雷格·阿贝尔接棒并撰写致股东的信。这标志着巴菲特作为公众投资导师的时代即将落幕,但他所倡导并践行一生的“价值投资”理念,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远未过时。
在这封被外界视为“谢幕信”的长文中,巴菲特不仅回顾了自己与他所在的小镇奥马哈、与查理·芒格等挚友的深厚情谊,也再次强调了那些贯穿他投资生涯的基本原则:长期主义、理性判断、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善良的坚定信仰。
巴菲特之所以成为全球投资界的标杆,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惊人的投资回报,更在于他将“价值投资”从理论推向实践,并将其升华为一种可传承、可复制的思维方式。他让普通人意识到:投资不是投机,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找到那些真正具有长期竞争力、管理良好、价格合理的企业,并与之共同成长。
在信中,巴菲特对继任者格雷格·阿贝尔表达了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并强调伯克希尔的未来在于找到那些“不急于退休、不追求炫富、不企图建立家族王朝”的领导者。这番话不仅是对接班人的肯定,更是对价值投资文化能否延续的关键提示——企业的生命力不在于个人魅力,而在于制度、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加密货币等新概念的兴起,相关公司股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上涨,但巴菲特一直没有买入相关股票,反而大举买入日本五大商社一类的传统股票。不少人质疑,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已经“落伍”。但事实上,价值投资的核心从未改变:它是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度理解,是对市场情绪的冷静判断,是对长期复利的坚定信仰。即便在今天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这些原则依然是抵御市场波动、穿越经济周期的利器。
此外,巴菲特在信中多次提到“善良”“感恩”“榜样”等词语,提醒他的追随者:投资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人性的修炼。他一生坚守中西部小镇奥马哈,远离华尔街的喧嚣,正是为了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判断的独立。这种“在地性”与“长期性”的结合,恰恰是价值投资得以成功的重要土壤。
巴菲特即将谢幕,但他所代表的投资哲学与人生智慧,却不会随之退场。在信息爆炸、市场情绪极易失控的今天,投资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他那份冷静、耐心与远见。价值投资不是过时的教条,而是一种穿越时代的智慧。正如巴菲特所言:“改进永远都不晚。找到合适的榜样并效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