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1月11日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报告》提出,央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强化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作用,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当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27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万亿元。《报告》专栏指出,要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随着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有效发挥利率调控机制的作用,更好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报告》专栏指出,随着我国融资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变,银行货币创造渠道更加多元化,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也更加丰富。银行无论是发放贷款等间接融资,还是购买债券等直接融资,二者一定程度上能够互为替代补充,都是银行信用扩张支持实体经济的表现。
“发放贷款并不是商业银行货币派生的唯一途径。”有业内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无论是发放贷款还是购买其他金融资产,都会同时形成对手方在银行体系内的存款,派生出广义货币。
《报告》分析了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对于外部形势,《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依然不足,通胀走势分化,劳动力市场降温。部分经济体关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显现,主要经济体债务规模处于较高水平,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胀仍存不确定性。
展望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认为,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对于物价运行,《报告》指出,中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振消费的宏观调控思路也在不断落地推进,对物价合理回升有积极影响。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提出,央行将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持续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报告》还提出,将研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及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政策举措。强化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作用,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挖掘释放消费潜力。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不断拓展宏观审慎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