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丁鹏 国产大飞机腾空而起,发动机中的精密轴承在约300摄氏度高温环境中,以每分钟数万计的速度转动……在高温、高速、高负荷的极端条件下,由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简称“中信特钢”)提供的特殊钢材,以卓越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障中国航空事业翱翔蓝天。 中信特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钢企业,每年生产约2000万吨特殊钢材,产品从可拉拔至直径0.04毫米的精密钢丝到世界首创1320毫米的连铸圆坯,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复兴号”高铁、C919国产大飞机等国家重大项目关键核心部件提供材料支撑。 “特钢的核心价值,是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不可替代的材料支撑。”中信特钢总裁罗元东表示,中国特钢行业的未来,一定是从“跟跑”向“领跑”转变,集团将继续向材料科学的高峰攀登,在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特钢“定制专家” 深中通道建设主缆定制需求的完成,是中信特钢定制化能力的生动体现。 2024年6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建成通车。中信特钢旗下兴澄特钢生产的钢丝用盘条用于桥梁主缆,旗下大冶特钢生产的桥梁锚具用钢用于连接伶仃洋大桥的海中锚具。 深中通道工程建设方对主缆钢丝用钢提出了堪称“苛刻”的要求——强度需达到2060MPa以上,延伸率不低于7%,且同一批次材料的性能波动必须控制在极小范围内。 这一标准远超普通桥梁用钢,此前仅有少数国际企业能够实现。 为保障重大工程的需求,中信特钢组建了由材料研发、工艺设计、质量控制专家组成的专项攻坚团队,针对海洋环境腐蚀难题,创新采用“超低氧冶炼+微合金化调控+精密轧制”的组合工艺,通过上百次试验优化成分配比,最终实现了材料强度与韧性的平衡。 中信特钢科技条线负责人许晓红表示,这种定制化攻坚的能力,源自企业覆盖全品类的产品矩阵与全场景应用布局的底气。 据了解,中信特钢目前已形成特殊钢棒材、线材、板材、无缝钢管、特冶锻材、延伸加工产品六大业务板块,主营产品涵盖高端轴承钢、汽车用钢、能源用钢等关键品类。 不断的技术创新,构筑了中信特钢在行业内的“技术护城河”。 许晓红介绍,中信特钢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企业战略首位。过去五年,公司年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稳定在3%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累计获得1851项授权专利,其中50项为国际专利。 这些专利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对应着“最细金刚线、最深万米油田用钢管、最长疲劳寿命气门弹簧钢”等“八最”产品矩阵。比如,气门弹簧钢能达到1亿次以上的疲劳寿命,就是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的体现。 “钢铁行业的转型,本质上是从‘满足数量需求’向‘支撑质量升级’的转变。”罗元东说。 双轮驱动绿色制造 作为高耗能的特钢企业,中信特钢在绿色转型方面探索出了“双轮驱动”的模式:一方面自身降碳,构建低碳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创新,提供高强、轻量、生命周期更长的产品,助力下游产业减排。 在自身减排上,中信特钢不局限于“小改小革”,而是布局源头性技术。比如新能源应用,公司已建成157MW光伏发电、28.8MW风电项目,每年减碳超11万吨。 更核心的是工艺创新。公司旗下天津钢管在环形加热炉里采用了“智能全氧燃烧技术”,天然气燃烧效率提升26.8%,氮氧化物排放降了80%,实现了节能与减排同步。 而在产品端,中信特钢的绿色转型更具行业价值。比如风电领域,公司研发的1200mm超大断面圆坯,能适配大型风电轴承、主轴,助力风电装备向“海洋化、大型化”发展,间接降低风电产业的度电成本。 中信特钢还把“碳管理”做成了核心能力,自主研发的“一总部多基地”碳管理平台,是国内首个通过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和PCF(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数字化软件。 对中国特钢企业来说,这不仅是“合规”,更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数智化转型也为企业创新注入动能。2023年,兴澄特钢获评全球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部署了40多个工业4.0技术用例。 兴澄特钢相关负责人介绍,布局数字化系统应用,推动了企业从“传统制造”到“先进智造”的跨越升级。其中,通过AI+工业机理融合的算法与控制技术,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尺寸合格率和机时产量均提升了15%。 多模态仿真技术的应用,更是实现了高炉的“黑箱透明化”。“高炉是一个高温、高压、密闭且24小时连续生产的巨大容器,高炉的黑箱状态一直是行业难点。”兴澄特钢智能与信息化专家刘晓萍介绍,通过传感器采集多模态数据,仿真模拟炉内各项状态,使“黑箱变白箱”,实现了高炉精准操控。 从“增量”转向“提质” “灯塔工厂”的智能生产线日夜运转,全球首个通过国际认证的碳管理平台实时追踪每个产品的碳足迹——在中信特钢的制造基地,传统钢铁业正经历着不断提质增效的深刻变革。 对于未来,中信特钢已勾勒出清晰的布局蓝图。 罗元东认为,中国特钢行业的未来,一定是从“跟跑”向“领跑”转变。随着高端制造、新能源、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特钢的需求会从“增量”转向“提质”,行业竞争的核心将是“材料科学的深度”和“绿色低碳的高度”。 在新能源领域,中信特钢正加快风电超大断面圆坯、光伏切割钢丝的性能升级,同步推进氢能储运用超厚板、燃料电池用双极板材料的研发。 在高端装备领域,公司正在攻坚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用钢、燃气轮机高温合金等“卡脖子”材料;在能源保障领域,深化万米油田用套管、深海管线钢的技术迭代。 在数智与绿色的深度融合上,公司已启动特钢垂类大模型项目建设。在低碳冶金领域,靖江特钢的“近零碳排电炉”示范项目正在探索短流程炼钢的降碳路径。 2025年前三季度,中信特钢实现营收812.06亿元,同比微降2.75%,实现归母净利润43.30亿元,同比增长12.88%,在行业波动中保持了强劲韧性,成为前三季度湖北最赚钱的上市公司。 “钢铁淬火方能成钢,行业转型也需要坚韧的定力。”罗东元表示,对中信特钢来说,“十五五”的方向很明确:在创新上,将继续向材料科学的高峰攀登;在绿色上,锚定“行业率先碳中和”目标,把“灯塔工厂”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基地;在治理上,持续提升ESG管理水平,向全球一流标准看齐,让中国特钢企业的“高质量形象”得到国际认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