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月11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中试是紧密连接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中间站”。《通知》发布了《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2025版)》(下称《建设指引》),重点解决中试平台“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等关键问题,同时发布了《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5版)》(下称《建设要点》),指导地方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等6个关键领域、37个重点方向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通知》坚持系统思维,为我国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中试平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杨建军表示,《建设指引》《建设要点》布局方向进一步聚焦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有力引导地方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中试平台建设主体将资金、土地、人才等优势资源要素集中至战略需求的最关键处。
《通知》重点关注高水平中试平台的公共服务性质和功能,按照“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提出重点任务。
其中明确,引导中试平台按照“储备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的路径向更高水平迈进;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清洁低碳氢、生物医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以及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关系未来发展、关乎产业安全、中试供给紧缺的关键行业领域,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结合特色优势选择补齐领域,依托产学研用等主体布局建设中试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表示,“做强、激活、补齐”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推动中试平台从“有”到“优”、从“散点”到“体系”的有效路径。《通知》提出坚持需求导向、分业施策、因地制宜,指导地方结合特色优势,聚焦关系未来发展、关乎产业安全、中试供给紧缺的关键行业领域,依托产学研用等主体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将不断充实高水平中试平台新生力量。
《通知》要求,各方要加大资金、土地、人才等政策供给和资源支持;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中试平台布局建设,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进等。
“中试平台发展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维要素协同保障。”付梦印表示,《通知》要求从投入、运行、支持三方面系统构建保障机制。其中,中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中试平台普遍面临建设投入大、资金短缺等问题。对此,《通知》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予以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赋能中试平台发展,建立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
据悉,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不断健全完善中试发展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工作体系,加快推进中试平台梯度培育,指导地方聚焦产业急需的关键领域布局建设2400余个中试平台,遴选出首批24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共承担中试服务项目2.5万项,服务企业数量近万家,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自主创新成果中试验证项目1100余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