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首批跟踪巴西市场指数的两只ETF将上市交易,为境内投资者投资巴西市场提供工具。与此同时,2025年以来,已有3只投资A股的ETF先后在巴西上市,让巴西投资者能够投资中国市场。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全市场跨境ETF数量已经达到190只,合计规模9160.12亿元。其中,2025年以来新增加的产品就高达52只。涵盖的区域已从最早的中国香港、美国扩展到了沙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再到本次的巴西,布局新兴市场跨境ETF正在成为新趋势。
跨境ETF产品的蓬勃发展,是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向纵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市场、产品到机构,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关注中国资产和中国市场,进一步提升了A股市场的竞争力,为中国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最早施行的开放制度之一,是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综合性资产配置渠道。日前,证监会印发《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通过优化投资前准入流程,实施准入分类管理,优化交易结算,便利投资运作,扩大投资范围,努力为各类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环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市场共有913家合格境外投资者,覆盖境外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政府投资机构、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国际组织等各类投资者,境内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从QFII持仓来看,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QFII机构在856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现身,较去年底的781家明显增加。此外,外资机构合计持仓市值高达1504亿元,相比2024年底增加超330亿元,增幅达28.4%。
在产品开放方面,证券监管部门积极拓展境内外基金互认、ETF互挂等机制,支持香港推出首个A股指数期货,跨境投资产品不断丰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和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稳步扩大期货期权特定品种的开放,目前已有24个特定品种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
在机构开放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全面取消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券商等机构纷纷来华展业。稍早之前,证监会正式批复核准设立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这也是国内第6家外资独资证券公司。数据还显示,“十四五”期间,证监会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开放包容是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表示,要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要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促进资本高效流动、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学共鉴,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吴清表示,将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深化内地与香港市场务实合作,努力推动形成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开放与安全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中国资本市场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十五五”时期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重要举措。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推进,将重塑A股市场的生态结构,改善市场定价效率,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陈雳表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背景下,双向开放水平的提升将从多维度重塑A股市场生态结构:一方面,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长期外资的持续流入会显著优化投资者结构,降低散户主导带来的短期投机性波动,强化市场“稳定器”效应,引导市场更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另一方面,外资对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偏好,会倒逼资本向创新驱动型产业集中,加速低质效产能出清,提升A股整体“含科量”与全球产业竞争力。
他还表示,开放进程会推动A股在交易结算、信息披露、ESG监管、退市机制等方面向国际成熟市场接轨,倒逼上市企业提升治理水平,优化市场定价效率与资源配置精准度;此外,A+H股互联互通的深化会进一步收窄两地估值价差,形成“优质企业吸引长期资金、长期资金催生优质企业”的双向正循环,让A股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更趋成熟、规范与稳健。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双向高水平开放将推动A股市场实现三重蝶变:短期看,外资持股比例提升将加速“机构化”进程,改善市场定价效率;中期看,国际化规则倒逼上市公司治理升级,推动“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长期看,将形成“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循环,使A股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核心枢纽。不过,这也需要更好地把握开放节奏,防范跨境资本波动风险,确保开放与安全并重。这既是机遇,也是对我国资本市场治理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