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较多的复杂局面,各项政策举措接续发力,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产业结构实现韧中有升的态势。中国经济的“稳”和“进”,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接下来,要推动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落地增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向好势头更加巩固
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宏观经济稳中有进,产业结构韧中有升。“稳”指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保持稳定,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进”则强调在稳定的基础上,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有所提升,新动能不断成长。“韧”表示产业体系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外部冲击下仍能保持正常运转。“升”指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比重上升,传统产业也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创新驱动正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一,消费持续扩大,核心CPI持续回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877亿元,同比增长4.5%。这一表现既彰显了我国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活力,也反映出政策发力、结构优化带来的积极变化,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前三季度,消费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降幅与上半年及一季度相同。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自春节后持续回升。
第二,投资发挥关键作用。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7.0%,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20.0%,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表明基础设施领域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增强,投资活力逐步释放。“两重”项目开工建设扎实推进,补短板投资较快增长。2025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显效发力,设备购置投资增速始终保持10%以上,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三,外贸表现超预期。净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近三成。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增长7.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0%,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单充分彰显了我国外贸的强大韧性,也揭示了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近年来,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上扬,我国持续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在一些新的贸易市场得到全面拓展。
第四,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从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8%,其中三季度下降2.9%,降幅比二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反内卷”政策发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成效显现,带动部分行业价格降幅收窄。此外,工业产能利用率环比回升,企业利润和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
第五,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凸显。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8.4%,比上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7%,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1个百分点。
第六,新质生产力取得显著进展。一方面,工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提升生产效率和推动产业转型为导向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推动工业结构和生产率的提升,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持续推进。高端化方面,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4.7%。智能化方面,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3.5个百分点。绿色化方面,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46.9%、22.2%。装备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压舱石”作用明显。
另一方面,高技术服务业与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占比提升。前三季度,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6.1%,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5.3%。人工智能等产业生态链加速构建,推动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2%,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同时,微观企业的经营业绩表现也较好。
同时,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前三季度,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出电力增长动能强劲、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加速的特点。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3.7%。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稳步提升,电源结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政策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抓紧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效力。2025年以来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精准发力的要求,宏观调控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些政策措施对经济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下阶段还需要继续抓好落实工作,特别是要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力巩固经济基本面。同时,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适势适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第二,优化消费政策,增强内需韧性。继续稳定和扩大居民就业,夯实居民收入增长的根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巩固拓展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基础,加快培育服务业经济新增长点,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加优质供给,不断形成扩内需新增长点。进一步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消费+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同时持续优化城乡消费环境,让消费市场的活力得到更充分激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升级“以旧换新”政策,可将政策范围从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扩展至智能家居、绿色建材、文旅消费等领域,并探索“以旧换新+消费信贷”等组合模式,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直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信心,可研究推出普惠性消费补贴或消费券,或进一步优化育儿补贴、养老服务等民生政策,直接减轻居民支出负担,改善“就业-收入-消费”循环。稳定资本市场预期,利用好股市回暖带来的财富效应对消费的积极作用。应继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市场预期,保护投资者权益,让资本市场的积极效应更有效地传导至消费端。
第三,聚焦“有效投资”,精准发力稳增长。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全力推动其尽快投放到具体项目上,特别是用于补充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此举将撬动数倍的社会资本跟进,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长效机制,明确民间资本在新质生产力、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路径,并提供财税、金融等配套支持,稳定其长期发展预期。适度前置“十五五”重大项目,对于已规划的“十五五”期间重大项目,可考虑在四季度启动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通过“适度前置”来平滑投资波动,为明年乃至更长期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第四,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基本盘。提升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和质量,向创新要动力,向绿色要空间,向规则要红利,提高“中国智造”全球竞争力。尽快发布并实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重点增加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条目,并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向全球释放中国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稳定外资长期投资信心。全力推进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如期顺利封关。拓展多元化贸易伙伴,继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分散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稳固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
第五,强化政策协同与预期管理,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有效发挥各项政策效能,统筹好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推动新旧动能平稳转换,持续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能。财政政策应更注重效能,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基调,但应更多运用结构性工具精准滴灌实体经济。避免政策“合成谬误”,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做好政策预研与储备,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预期引导,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清晰传递政策意图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稳定企业、居民和投资者的预期。
(作者:闫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